国内政策【切换】 国际政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智库内参

实体经济融资堵点痛点多.金融服务亟需加力

发布人:春秋智谷  /  发布时间:2018-07-31 11:21:04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和“两会”重点关注的问题。从调研情况看,近年来金融服务有所改善,但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性矛盾尚未解决,实体企业融资仍是各方面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小微企业、“三农”、传统企业融资仍较困难,一些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民营企业也不同程度存在融资难题,亟需完善相关政策,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实体企业融资仍然面临多重困难

从调研情况看,随着金融风险积累、企业违约增多,银行贷款更趋谨慎,经济薄弱环节融资难度有所增大。

——小微企业融资受限明显。不少企业反映,大中型银行通常追求“高大上”,对于单笔融资额度低、轻资产、缺信用的小微企业贷款兴趣不大,且大多需要第三方担保,即便技术先进、市场前景好、盈利能力强的小微企业也是如此。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大分子抗菌材料领域拥有行业领先技术,但公司处于初创期,缺乏有效抵质押物,银行普遍不愿贷款。一家主要从事节能环保工程、高端装备制造等业务的企业,过去两年利税增速均超过50%,公司投资的集中供热和余热发电项目,绿色节能,符合政策鼓励方向,有稳定现金流,但贷款审批时间远超平均水平,长达8个月,通过产业基金、资产证券化融资难度大,发债门槛又过高。

——限贷抽贷断贷现象仍较突出。尽管有关部门多次强调,不能对企业“一刀切”地限贷抽贷断贷,但现实中这类现象仍然存在。一家服饰公司反映,公司拥有自主品牌和成熟市场,但由于传统服装行业被列为受限行业,新增融资需求得不到保障,且面临随时被抽贷的风险。一家大型煤炭企业也反映,尽管近来生产经营显著好转,但银行受限于行业信贷政策,仍然不同程度存在限贷、抽贷行为。还有企业提到,银行通常因某个项目出现问题而全面收紧此类贷款,使生产经营正常的企业也受到影响。

——对民企融资回避、“歧视”心态较重。东部某省工商联反映,银行对民企贷款条件比国企严苛得多,通常要“过三关”:一是企业资产抵押,二是第三方担保,三是投资人连带担保。这些年银行贷款总量在增加,但流向民企的贷款不仅比重低,而且以短期贷款为主,有的银行还要求配套一定比例承兑汇票、搭售保险和理财产品,显著增加了融资成本。某国家AAAA级综合性物流企业,尽管多年来从未发生债务违约,但作为民企很难拿到基准利率,银行贷款都要求基准利率上浮30%,加上担保等的综合利率高达8%。

——个性化、精准化金融服务不足。中部某省一家互联网食品公司,不仅需要正常的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年底销售高峰期还需要大额、短期、高频的流动资金贷款,但银行贷款审批周期长、信贷额度低,无法满足需要;有的银行提供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但质押比例低,利率又比基准利率高2—3个点,对企业意义不大。有涉农企业反映,受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农业贷款季节性、临时性较强,与银行的信贷投放节奏不一致,信贷供给难以有效满足企业需求。

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受到多重制约

从各方面反映情况看,目前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还不够畅通,掣肘因素较多,这既有企业本身的问题,又有金融机构的原因,也与信贷政策、金融监管、政府服务等有关。

一是信贷规模受限。2017年以来,随着工业生产、投资等回升,特别是重大项目建设提速,企业贷款需求大幅增加;债券市场收益率上行,直接融资成本提高,也促使企业转向间接融资。而当前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管理较为刚性,对贷款进度也有限制,加上保持资本充足率压力大,导致信贷供求趋于紧张。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4.22万亿元,同比少增3856亿元,一些企业的合理贷款需求得不到保障。一家电子科技公司反映,企业正常经营情况下贷款需求也无法及时满足,需要不计成本抢占融资额度。

二是不良追责过严。这已成为悬在金融机构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近年来监管部门对金融风险的容忍度总体有所提高,也有相关尽职免责规定,但有金融机构反映,实际执行中很难落实到位,一旦出现风险通常要追责到人,导致银行和信贷人员对有些企业不愿贷、不敢贷。此外,一些银行出于免于追责的考虑,刻意高估不良资产价值,导致不良资产流转难、处置难,风险缓释化解难,也间接影响了银行放贷。

三是信息获取不易。小微企业融资难除了自身缺信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透明度差,银行难以得到企业相关信息。在实践中,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掌握大量有用信息,但基本不对银行开放。一家银行反映,获取企业用电、用水、招投标等有价值的数据和信息存在壁垒,其在一些地方的分支机构无法与当地税务部门实现数据直连,影响了对小微企业融资行之有效的“税e融”业务开展。

四是配套服务跟不上。对抵质押贷款的资产评估、登记、公证等手续复杂、收费偏高,资产回收处置难,影响了小微企业、“三农”、创业创新企业等融资。某家农商行反映,目前尚无专业“两权”价值评估机构,由谁评估、如何评估、参照标准等均不够规范,致使银行与贷款农户对评估价格存在不小分歧。一家财产保险公司反映,公司开办汽车贷款履约保证保险需要抵押登记,但一些地区的车管所只为银行办理手续,对保险公司却因为缺乏依据而无法办理,影响了业务开展。

三、政策建议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只要有一个环节不到位,就会影响整体效果。因此,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题,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既要通过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也要在金融调控与监管、政府服务等方面做艰苦细致的工作。

(一)把握好稳健货币政策的度。当前,我国经济稳中向好态势明显,企业融资需求随之回升,要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既不失之于宽、失之于松而放大资产泡沫,也不过早抽紧、过度紧缩而伤及经济向好态势。要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丰富公开市场操作期限和品种,增强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等的操作弹性,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控制好杠杆率,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加大定向调控力度,更加注重盘活信贷存量,严控一线城市住房贷款,扩大对先进制造、节能环保、现代服务等行业以及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

(二)完善考核和监管机制。鼓励大型银行适当下放对小微企业、涉农、创业创新企业等的贷款审批权限。对于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大的金融机构,可考虑适当增强MPA考核的弹性,放宽资本工具发行的准入限制。强化国有金融机构社会责任考核,引导其支农支小支贫。按照“三个区分开来”的精神,区别对待信贷和投资决策中的正常亏损与失职渎职行为,对并非因为信贷人员违法违规、重大过失造成的不良贷款,应有合理容错机制。

(三)支持面向实体的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不仅要有标准化产品,更要引导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产品和服务,比如对不同企业和行业在贷款审批周期、审批额度、贷款频率上体现差别,对信用较好的企业提供无还本续贷或部分还本续贷产品,探索“保险+期货”的农业保险模式。着力解决“一刀切”的限贷、抽贷、断贷问题,清理规范银行的保险、理财等产品搭售行为,杜绝不合理的变相收费、搭车收费,规范融资过程中的中介机构收费行为。

(四)支持设立更多中小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和“三农”门当户对,天然具有支小支农的基因。要在推动大中型银行设立普惠金融机构的同时,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在有效防控金融风险的前提下,支持设立更多股权结构合理、治理体系完善的民营银行、村镇银行、消费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鼓励中小金融机构扎根基层,下沉重心,找准定位,细分市场,做深做实金融产品和服务。

(五)积极稳妥推进不良资产处置。加快不良资产处置,有助于银行轻装上阵、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建议适当放宽呆账核销条件,降低批量转让受让方主体门槛,增加不良资产处置渠道。支持地方政府加强引导和协调,充分发挥债权人委员会作用,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以及担保圈、担保链债务风险,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缓释措施,避免因恐慌性抽贷等导致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出现倒退,并引发更大风险。

(六)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营造良好环境。鼓励地方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成立专门信息服务平台,整合中小微企业的信用信息,以及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掌握的相关信息,提高中小微企业的诚信度和申贷获得率。推动建立全国性知识产权评估专家库和交易市场,发展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等交易市场,规范评估、登记、托管、公证等收费,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托底收购,为小微企业、“三农”、创业创新企业等抵质押融资创造条件。支持各地建立省市县三级全覆盖的政策性担保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