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政策【切换】 国际政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共政策库

天津市体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发布人:春秋智谷  /  发布时间:2018-08-01 16:00:00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的关键五年,也是建设体育强市、推进体育事业实现新发展、新跨越的重要五年。2017年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在我市举办,为“十三五”时期天津体育事业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和新的动力。根据《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并结合天津市体育事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时期是天津体育事业发展重大机遇期

 (一)“十二五”时期天津体育事业成就显著

   “十二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全市体育战线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团结一心,拼搏进取,以申办和筹备第十三届全运会为重要平台,推动各项体育工作全面进步,体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人民群众的体育意识进一步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人数比例达到41.6%。体育场地设施不断增加,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12平方米。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31000人。群众体育组织化、科学化、品牌化、常态化水平不断提高。全民健身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形成市、区、乡镇(街道)、社区四级办群体活动格局;社会体育组织和社会力量以及社会热心人群组织全民健身活动方兴未艾,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时期我市运动员共夺得世界三大赛冠军35个、全国最高水平比赛冠军104个,为国家和我市赢得了荣誉,作出突出贡献。在2012年第三十届伦敦奥运会上,我市运动员获得3枚金牌、1枚银牌、1枚铜牌,是我市参加境外奥运会历史最好成绩。在2013年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上,天津代表团夺得20枚金牌、14枚银牌、11枚铜牌,位列奖牌榜第九位,荣获精神文明奖,取得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体育竞赛活跃,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第六届东亚运动会、第十八届亚洲女排锦标赛、国际马拉松赛、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成功举办,展现了我市举办大型赛事的能力和水平。特别是围绕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的申办和备战,为“十二五”时期竞技体育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体育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重视程度和产业意识不断增强,结构和布局更加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居民体育消费快速增长,从业人员不断增加。体育彩票发行数量不断刷新纪录,为体育事业发展筹集大量资金。体育产业正在成为我市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和国民经济新亮点。

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健全。完成了训练单位机构整合改革,成立了13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为“十三五”时期体育深化改革打下基础。体育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保障性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体育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体教结合促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意见》和五个配套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和党的建设、党风廉政建设、作风建设等一系列重要体育政策法规、文件意见的颁布实施,为体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十三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发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为体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并寄予厚望。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中共中央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2022年冬季奥运会申办成功等,都为“十三五”时期天津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出美好未来,描绘出宏伟蓝图,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广阔发展空间。未来五年,党和政府会更加重视社会事业发展,各级政府对体育功能和作用的认识将不断深化,体育事业发展所需的各种条件和环境进一步改善。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会进一步升级,广大人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会更加强烈,体育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与经济、与社会的融合更加紧密,体育市场不断扩大,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的发展使体育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产生了更加积极全面的影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体育必将发挥更加重要和积极作用。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在我市举办,标志天津体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通过举办和参加全运会,将全面检验我市体育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必将极大地促进体育强市建设进程。充分认识“十三五”时期体育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坚定信心,深化改革,勇于挑战,统筹规划,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以建设体育强市为目标,以转变体育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立符合国情市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紧紧抓住举办全运会的历史机遇,全面提升我市体育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为提高全市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为健康天津、美丽天津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二)发展目标

以举办和参加2017年全运会和2019年全国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七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为契机,全面提升体育发展整体水平和质量,初步建成具有天津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体育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群众体育迈上新台阶,竞技体育整体上水平,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体育文化建设取得新发展,依法治体、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体育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努力实现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群众体育迈上新台阶。坚持群众体育与全运同行,抓住筹办全运会的历史机遇,提高群众的体育意识,培养群众的健身习惯,让更多的人享受体育发展的成果。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决策。以实施“全运惠民工程”为重要平台,推动群众体育全面上水平。强化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建立完善以设施建设、组织建设、活动开展、健身指导、健身服务、科学评估等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民健身活动内容更加丰富,群众健身更加方便,市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到2020年,全市各区基本建成全民健身“五个一工程”(一个体育馆、一个体育场、一个游泳馆、一个全民健身中心、一个体育公园),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4平方米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5%左右,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优秀人数的比例明显增加。

——竞技体育整体上水平。以举办2017年全运会为契机,全面提升我市竞技体育总体实力和竞技水平,努力在2017年全运会上竞技体育成绩实现历史新突破。巩固和扩大优势项目,强化潜优势项目,提高基础大项和集体球类项目整体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不足的问题得到有效改善。以推动训练和管理创新为重点,建立符合世界竞技体育发展规律和趋势、适应国情市情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进一步提升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体育产业实现快速发展。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天津特点的体育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体育产业扶持政策。到202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400亿元,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体育产品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消费需求愈加旺盛,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示范项目特色鲜明,体育产业增加值在全市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明显提高。

(三)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健身利益,做到体育发展为了人民,体育发展依靠人民,体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不断探索体育工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特点与规律,努力实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体育发展由集约型向服务型转变,体育管理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体育协调发展;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群众喜爱的大众体育项目与传统体育项目的协调发展。处理好当前与长远、重点与一般、规模与效益的关系,全面推进体育发展。

——坚持科教兴体、人才强体。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重视和发挥科技、教育、人才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坚持体育事业发展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技术发挥先导作用的理念,依靠科技和教育发展,提高体育队伍素质并发挥各类人才作用。

——坚持依法治体、依法行政。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指导,进一步加强体育领域法治建设。提高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运用法治手段管理体育事务的能力和水平。发挥依法治国方略在调整体育社会关系、建立和维护体育发展秩序、处理体育发展的矛盾和问题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坚持发挥全运会的综合影响和带动作用。深入挖掘全运会的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全运会的综合功能,从促进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的高度认识办好全运会的重大意义。通过筹办全运会,培养和树立公众的人文意识、环境意识、科技意识、法治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在全社会倡导和培养志愿者精神,建立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学习、借鉴外省市办大赛的先进理念和运作方式,使天津体育在观念、体制、机制上更好地与国内外先进接轨,更加适应体育竞争的要求,努力实现体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提升群众体育发展水平

(一)加快全民健身设施建设

各区基本建成全民健身“五个一工程”,打造“15分钟健身圈”。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建有便捷、实用的全民健身设施,方便市民就近健身。现有的公园、绿地、广场等全部建有健身设施。利用山、河、湖、海、湿地等自然环境打造市民健身休闲、体育旅游运动基地。在蓟州山区建设登山、攀岩、滑雪和登山步道50处;在郊野休闲公园内建设50处户外营地和健身步道;设立30处适合自行车骑行和适合轮滑运动的场地;建设海河划艇休闲营地;打造东疆港海上运动营地、七里海湿地户外运动营地等。

(二)积极推进体育社会化建设

发挥体育协会和社会体育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积极性,制定推动、引导、扶持的政策措施。列出政府购买服务清单和目录,为社会力量办群体活动给予资金等方面保障和支持。建设方便群众健身网络,充分利用和挖掘“互联网+”行动计划,使健身查询、场地预订、教练指导、科学健身和掌握健身知识等更加亲民、便民、利民。  

(三)积极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

总结经验,拓宽思路,继续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并向社会公示开放时间和服务内容。完善和落实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促进体育场馆开放的政策,逐步建立相应的开放条件和标准、财政补助、保险、收费标准、安全管理规范、责任追究等制度和机制,定期进行检查评估,努力扩大体育场馆开放范围,盘活体育场馆资源。

(四)健全全民健身组织体系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积极培育多元体育社会组织。积极发展城乡基层体育组织,各区普遍建有体育总会、行业体育协会、单项体育协会和人群体育协会等体育社团,社区体育俱乐部有较大发展。地方体育主管部门要对不同类型的基层体育健身组织给予支持和扶持,切实推进城乡基层体育健身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建立起完善的市、区、乡镇街、社区村四级体育社会组织。

(五)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活跃群体竞赛

不断提升市民体育健身意识,养成科学健身良好习惯,提高生活质量。大力推进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青年学生实行工间、课间健身制度,广泛开展达标活动。支持发展健身跑、健步行、健身骑“活力三项”活动,推广水上、龙舟、花键、摔跤、射箭、登山、攀岩、户外休闲、足篮排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积极引导、扶持、规范广场健身操舞活动,推动妇女健身健康有序发展。推动“一地一品”、“一行一品”健身活动特色品牌的形成和巩固。广泛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全民健身竞赛活动,以群体竞赛活动带动市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继续办好全民健身运动会和传统健身竞赛活动,重点组织好足篮排“三大球”和群众喜闻乐见健身项目的竞赛活动。

(六)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组织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

在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发挥体育社会指导员在全民健身运动的作用,优化队伍结构,提高培训质量,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依托天津体育学院建设一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并做好培训基地设施配备及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表彰激励机制和等级考核机制,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20000人以上,使我市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50000人以上。以此为基础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广泛组织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科技工作者、体育教师和社会热心人士从事义务健身辅导,普遍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

(七)丰富老年人、残疾人等人群体育活动

充分发挥老年人体育协会的作用,加强老年人体育活动队伍建设和宣传工作,积极引导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加强对残疾人体育活动的指导服务,广开残疾人体育事业经费筹集渠道,培养适应残疾人需要的体育健身指导人员。筹办好2019年全国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七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加强特殊人群体育的科学研究,研制与推广适合特殊人群的体育健身新项目、新方法。

(八)完善全民健身调查监测和科技服务

加强各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建设,开展城乡居民日常体质测定和科学健身指导,宣讲科学健身知识,传授科学健身方法。办好“群众健身大讲堂”,聘请健身、健康和养生专家授课,不断提高全民健身科学化水平。建设科学健身的知识普及、咨询、科研成果转化为一体的群众科学健身服务平台。不断加强对群众体育发展状况、国民体质状况的研究监测和统计工作,进一步完善国民体质监测、体育锻炼标准、全民健身活动状况的调查等相关信息的发布制度。

 四、增强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加快提高运动成绩

(一)优化项目结构,促进均衡发展

突出重点做强做大女子排球、网球、柔道、武术、击剑、体操、游泳、跳水等优势项目,重视开发潜优势项目,强化弱势项目的提高。通过改革训练管理体制,强化竞争机制,创新训练手段等,全面增强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加大对田径、游泳、体操等基础大项、足篮排等集体球类项目的发展研究与投入,力争运动水平有较大提高。

(二)深化足球项目改革,提高运动成绩和水平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足球改革的部署要求,总结我市足球发展改革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内外足球发展和管理成功经验,努力探索符合当代足球发展规律和国情市情的足球发展道路和管理模式。解放思想,凝聚共识,系统规划足球发展。在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广泛普及足球运动,不断壮大足球发展的社会基础。加强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和队伍梯队建设。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制度,引导职业足球俱乐部规范发展。建立良好的足球联赛秩序,提高足球联赛水平。加强各类足球运动队的建设和管理,提高训练水平,努力在重大足球赛事中创造好成绩。加强足球行业管理机构建设,理顺关系,提高管理水平。 

(三)做好第十三届全运会的备战参赛和竞赛组织工作

加强备战工作的协调与组织,建立层次分明、职责清晰、任务明确、措施具体完善、保障有力、奖惩严明、运转高效的全运备战组织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确保全运会备战工作有序进行。力争全运会成绩实现历史新突破,努力争取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向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全力做好全运会竞赛组织工作,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全运会。

(四)办好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

全力办好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努力办出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全运会,充分展示天津办赛能力和水平。积极申办全国高水平竞技项目比赛、亚洲和世界高水平单项赛事。加大竞赛改革力度,活跃竞赛市场,丰富市民业余文化生活。

(五)加强教练员、裁判员队伍建设

加强教练员培养和选拔工作,完善教练员岗位培训和注册管理制度,全面提升教练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办好天津市教练员学院,加强教练员培训,全面提升教练员素质和执教水平。制定并实施“精英“教练培养计划,选拔培养100名高水平教练员。健全教练员聘用管理机制。改革和完善裁判员管理体制,发挥单项运动协会作用,加大裁判员培养力度。加强裁判员管理监督,提高裁判员专业水平,建立一支思想品德好、业务水平高、人员相对稳定的高素质裁判员队伍,培养一批能够在国内外各类大赛中担任裁判工作的优秀裁判员。

 (六)建立健全运动员文化教育长效机制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切入点,推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义务教育阶段文化教育工作普遍纳入国民义务教育序列,建立较为完备的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保障体系。制定有效措施,提高运动员的基础文化教育水平和质量。加强运动员在役期间的文化教育工作,根据运动员训练比赛任务重、流动性大等特点,创新教育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实现运动员在役期间完成大学本科学历教育。筹建并办好天津市体育职业学院,拓宽体育运动学校学生运动员培养输送渠道。落实教育部高校招生政策,为运动员就学、就业创造条件。

(七)完善运动员保障体系

完善并落实各项激励和保障政策,切实维护运动员切身利益,确保运动员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并完善运动员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引导和支持运动员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完善运动员自主择业经济补偿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对退役运动员自主创业按规定给予政策性支持。构建和完善运动员职业转换社会扶持体系,帮助运动员顺利实现职业转换。

(八)强化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作风建设

以运动员为主体,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持久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培养运动员无私奉献精神、坚忍不拔意志、顽强拼搏作风,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人才结合起来,使运动队成为政治合格、作风顽强、技术过硬的优秀群体。要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传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运动员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九)狠抓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

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推进体育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切实做到廉洁从政、廉洁从业。健全完善并贯彻实施净化赛场风气、促进公平竞争的规章制度。加大对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执裁不公、扰乱赛场秩序等违规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赛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反兴奋剂条例》,加大反兴奋剂工作力度,筹建反兴奋剂专门机构,建立健全反兴奋剂防治长效机制。完善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宣传教育、监督检查和依法治理体系建设,提高工作质量。

五、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

(一)优化体育产业结构

适应城镇化发展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重点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表演、体育中介等体育服务业,规范提升体育用品业。会同和推动有关部门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体育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积极扶持中小体育企业发展,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体育产业,壮大体育产业发展力量。积极推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互动发展、融合发展,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等相关业态发展,全面提高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对接“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发展智慧体育、趣味体育、家庭体育等创新服务平台和运营模式。

(二)引导和扩大体育消费需求

适应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变化的新形势,加强宣传和引导,更新群众体育消费观念,积极扩大群众体育消费。不断增强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升体育产品与服务的质量,以优质的服务促进体育消费,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合理引导高、中、低收入群体的体育消费行为,积极扩大中低收入群体体育消费需求,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发放体育消费券等形式,引导群众健身消费。

(三)发展区域特色体育产业

坚持重大体育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合理规划各类体育产业基地的建设布局,与地方政府配合,创建一批充满活力的体育产业基地,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结合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加快区域主导体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鼓励各地区突出特色、错位发展,打造品牌、延伸链条,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产业优势向经济优势、经济优势向品牌优势转变。在发展地区优势体育产业的同时,不断加快特色体育产业发展,形成体育产业良性互动发展格局。鼓励各区设立体育产业发展扶持资金。

(四)规范体育市场运作和管理

会同市场管理等部门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完善监督管理机制,规范体育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促进体育市场规范发展。加强体育经营活动的安全监管,对于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经营活动,建立严格、规范、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技术指导和安全保护,依法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及产品质量检测,确保消费者人身安全。完善体育服务标准,推行体育服务质量认证制度,提高体育服务水平。开展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高体育服务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

(五)盘活体育设施资源

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政策引导,鼓励民间和境外资本投资体育,兴建体育设施。认真研究、总结推广各地体育场馆管理运营的经验,不断改革和创新模式,盘活现有资源,提高体育设施综合利用率和运营能力,充分发挥体育设施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满足群众健身需求的作用。在不影响公共体育场馆的公益性质和主体功能的前提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活动,多业并举,综合开发。

(六)引导和规范职业体育发展

充分认识、高度重视发展职业体育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创新和丰富体育发展模式、推动体育运动普及与提高方面的作用,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体育发展道路。按照职业体育发展规律,从国情市情和项目特点出发,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加强制度设计和规范管理,维护职业体育联赛秩序,提高职业体育发展水平,促进职业体育健康发展。加强政府依法监管力度,完善职业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协会、组织和俱乐部行为自律。

(七)开展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和保护

加大各类体育组织、体育赛事和活动无形资产的开发力度,提高整体开发水平和效益。探索体育赛事运作的新模式,推进体育赛事的市场开发。进一步探索和推动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市场开发工作。加强对运动员、运动队从事商业活动的引导和规范管理,切实维护运动员合法权益和运动队管理秩序。加强对体育无形资产的法律保护。

(八)实施体育产品品牌战略

加强对体育企业品牌建设的指导,有效推动体育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引导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打造体育用品世界品牌。鼓励体育用品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实现服务品牌与用品品牌的良性互动发展。鼓励知名体育健身企业通过连锁、加盟、收购、兼并等多种途径做大做强。鼓励科技含量高的体育装备类和康复类的研发制造和销售。

(九)提高体育彩票发行数量和使用成效

贯彻《彩票管理条例》,进一步完善体育彩票发行制度和市场管理制度,健全发行销售监督机制。丰富体育特色彩票品种,加强发行渠道建设,提高管理、服务和营销水平。紧紧抓住举办全运会的契机,努力开拓市场,扩大销售渠道,争取销售额稳步增长。强化发行销售风险防控体系,确保体育彩票安全、健康、持续发展。加强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管理和公益宣传,提高使用效益,提升体育彩票的公益形象。

六、深化体教结合,加快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一)实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8421工程”

市体育局建立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专项经费,支持每个区建设8所小学、4所初中、2所高中、1所业体校,形成“一条龙”的业余训练体制。打造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品牌项目,扩大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提高训练水平,提升体育精英人才输送数量和质量。

(二)广泛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青年学生身体素质

中小学校要在认真落实体育课、课间操和课外活动,保证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基础上,形成校园特色体育品牌。鼓励学校建立“一校一项”、“一校多项”的训练队伍。广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推广球类及科学健康的校园体育健身活动。通过组建不同形式的学生运动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体育训练活动,发挥体育竞赛杠杆的作用,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

(三)加大支持指导力度,办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通过调整和提升,使我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后备人才学校稳定在300所左右,系统参加学校运动队的学生保持在1.5万人以上,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真正建设成为课余体育训练示范学校和提高青少年运动技术水平、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研究制定相关支持政策。

(四)推动区业余体校建设

各区做好业余体校规范化建设,突出抓好教练员队伍、场地设施、项目布局、经费保障等基础性工作。每个区业余体校原则上设立8个以上运动项目,每个运动项目教练员不少于2人、受训人数30人以上。力争用2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区业余体校基础性建设;用3至4年时间完成提升达标工作。市体育行政部门重点支持建好5至8所示范性业余体校。同时,充分发挥我市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作用,强化业余训练工作机制,开展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创建工作,进一步提升我市青少年运动训练的专业化水平。

(五)强化市体育运动学校后备人才培养的龙头作用

进一步理顺和完善体育运动学校招生、学生管理、文化教育、运动训练等工作机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加大青少年输送激励力度,调动区业余体校教练员和学校体育教师培养输送体育人才的积极性。鼓励广大青少年参加体育训练,为优秀体育人才创造升学机会,形成衔接顺畅的体育人才成长“绿色通道”。

(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

加强青少年体育竞赛的组织和管理,稳步推进青少年竞赛改革创新。科学设置竞赛项目和年龄组别,吸引更多的青少年积极参加各项目比赛,并以此为平台,促进“校园阳光体育”的开展,实现“校校有体育特色、人人有两项喜爱的运动项目”的要求。大力度办好全市青少年各项目锦标赛、冠军赛、联赛和校际比赛,不断加大竞赛经费的投入。

(七)发挥高校优势,办好高水平运动队

高等院校要发挥文化教育和科研优势,积极与体育行政部门联合办好高水平运动队。高等院校负责高水平体育人才引进、学生运动员文化教育和高水平运动队的日常管理工作。体育行政部门将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纳入我市竞技体育训练体系中,不断加大训练比赛的经费投入和相关保障力度。

(八)创新社会力量培养后备人才新模式

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兴办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的新模式。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精神,通过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兴办青少年体育机构,推动我市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七、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一)建立协同发展工作机制

建立联席会议机制。由三地体育行政部门领导、体育行业协会负责人、体育专家等人员参加,每年举办1—2次,就有关协同发展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沟通。建立三地体育社团组织联系机制。尤其是群众体育社团组织,建立起信息发布、群体竞赛、竞赛指导、经验交流等的联系机制。成立京津冀体育产业协会,就体育产业方面的重大政策、落实国务院46 号文件的进展情况和重点示范项目、承办高水平体育竞赛、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等问题进行协调。

(二)协调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开展

打造京津冀体育健身休闲圈。充分利用三地的自然资源,建设一批体育健身休闲基地。共同组织开展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确定各自精品活动项目,组织三地群众共同参与,并形成常态化的品牌活动项目。组织群众喜爱的健身展示活动。搭建科学健身交流平台,推广有效健身方法。

(三)加大竞技体育交流,实现共同提高

加强三地各自优势项目的拓展,带动各自落后项目的提高。经常举办教练员训练交流活动,选派各自优势项目教练员到其他地区任教或选派教练员到优势项目“挂职锻炼”。联合举办高水平体育赛事。组织开展体育传统校竞赛交流活动。采取三地轮流承办方式,举办三地体育传统项目校际竞赛交流。为京冀两省市参加2017年全运会并取得好成绩做好服务。

(四)推进体育产业协同发展

共同打造一批体育服务业重点项目,利用三地自然资源建设20个品牌活动基地。联合申报国家级区域体育产业重点示范项目,积极向国家发改委和体育总局申报京津冀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项目作为重点支持项目,在体育资源交易平台、融资平台的建设和户外运动设施建设、品牌赛事培育、专项体育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促进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打破地域界限与分割,充分发挥三地在体育用品制造业方面的优势,推进行业优质资源的优化整合。在产品生产、研发和销售等方面加强合作,完善三地体育用品市场准入政策,为区域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五)跨越发展冰雪运动项目

紧紧抓住北京张家口举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重大机遇,与京冀两地紧密协作,大力度推动我市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制定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冰雪运动场地。利用蓟州山地优势,建设高山滑雪场。鼓励建立冰雪项目俱乐部,建设高端室内滑冰场地等。

八、转变职能,依法治体,依法行政

(一)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

认真落实国务院和市政府关于推进简政放权管放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工作方案,大力推进体育领域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改革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高效、有序、方便、监管有力的运行机制。基本建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对取消和下放的审批职权,建立起高效有序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

(二)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体的意识和能力

体育行政部门切实转变职能,把工作重心放在制定发展规划、加强宏观调控、完善规章制度、提供公共服务、维护行业秩序上来。促进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强化依法治体意识,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提高运用法律手段解决体育实际问题的能力。完善科学、民主和依法决策机制,加大决策环节的制度化建设,推进体育政务公开,促进行政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三)建章立制,保障依法治体有效推进

着力解决依法治体的关键问题,制定促进公共体育服务、引导规范职业体育发展、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建设、规范体育市场、体育协会与行政脱钩和体育行业作风建设等方面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与有关部门共同修订市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天津市全民健身条例》。加强单项体育协会管理制度建设,提高行业自律、依法治理水平。坚持立、改、废并重,严格遵守立法权限和程序,提高制度建设质量。

(四)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推动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完善行政执法制度,根据法律法规立、改、废的情况,及时梳理行政执法依据,界定执法权限,明确执法机构、岗位、人员和责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细化执法流程,规范执法行为,改进和创新执法方式,探索综合执法,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处置与疏导结合,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组织开展体育法律法规和规章实施的监督检查,依法惩治违规行为。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五)深入开展体育法治宣传教育

根据中宣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部署,实施体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着重针对重点群体,在体育系统形成尊重法治、厉行法治的良好氛围。创新方式方法,在继续发挥传统法治宣传教育阵地作用的同时,积极推进网络等新兴媒体法治宣传教育阵地建设,不断增强体育法治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

九、完善各项保障体系

(一)发挥科技引领和支撑保障作用

紧紧围绕奥运会、全运会创造佳绩的目标,开展科研攻关、科研服务和科研跟踪,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建设好体育科研所,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大力度做好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培养,重点建设好重点学科。

(二)深化体育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加强政策引导,以实际需求为导向,以体育科研所和有关高校为骨干,调动各方面科技力量,建立体育科技资源布局合理、配置优化,适应我市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的体育科技管理运行机制,全面提升体育科技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积极参与国家体育总局和天津市重点科研课题的研究,提高体育科研能力和水平。

(三)建设“训科医一体化”科技服务保障体系

研究制定训科医一体化实施方案,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优化科技服务功能,促进科研部门与运动训练协同运行,建立覆盖优秀运动队训练的科技保障平台,重点加强运动创伤防治与康复、医务监督和运动营养工作。

(四)实施人才强体战略

坚持“人才优先、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强体指导方针, 建立完善体育人才培养开发、选拔任用、激励保障等机制。加大体育党政人才队伍、全民健身服务和管理人才队伍、竞技体育人才队伍、体育经济人才队伍、体育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等体育重点领域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完善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的激励政策,促进形成数量充足、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体育人才队伍。

(五)大力推进体育文化建设

努力挖掘和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引领积极健康的社会价值观,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升生活质量过程中的作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积极倡导奥林匹克精神。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利用,努力扩大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加强运动项目和运动队文化建设,不断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养。进一步发挥市体育博物馆的作用和功能,加强体育文物征集和整理。

(六)加大体育宣传力度

进一步提升体育社会形象的宣传与推广,完善体育宣传的工作体制和机制,加强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以及重要法规、政策和条例的宣传,为体育改革和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重视和加强体育宣传队伍和新闻发布制度建设,加大对全市体育宣传工作的协调和指导。发挥体育记协的作用,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合作,有效发挥体育媒体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加强政府网站的建设,掌握体育宣传主动权。

(七)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

强化与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协商互动机制,促进区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的要求,把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体育事业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体育事业各项投入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认真研究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内容和范围,确定并公开政府购买服务内容和细目,明确政府及体育主管部门的责任,扩大公共体育服务的覆盖面,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推进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完善支持体育事业发展的财政、金融、土地、能源等方面的政策。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各行业和社会各界办体育的积极性,推动建立健全体育工作领导协调机制,统筹协调体育事业发展。

(八)推进体育信息化建设

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对体育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整合体育信息资源,拓宽采集渠道,加强信息服务,推进体育信息化建设。搭建体育资源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体育信息资源共享,推进体育行政管理和体育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加强体育赛事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和体育场馆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