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政策【切换】 国际政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智库观察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人:春秋智谷  /  发布时间:2017-12-27 17:16:59  

(2016年1月31日省十二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施政方针和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各级政府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编制专项规划、制定实施年度计划和各项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和任务  第一章“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充满挑战的国际国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省委、省政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高举“发展、团结、奋斗”旗帜,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抢抓国发2号文件出台、贵州与全国同步小康上升为国家战略等重大历史机遇,大力构筑“精神高地”,奋力冲出“经济洼地”,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21项指标提前完成,与2010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名有望提升1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排名均提升3位,实现了在西部地区赶超进位的历史性突破,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经济加速发展、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五年。通过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全力吸引外部资源获得了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增比进位、项目观摩激发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巨大热情,通过打造“5个100工程”等发展平台集聚了发展要素,推动传统产业调整升级,促进科技资源聚集,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大数据、大健康等新兴产业风生水起,文化旅游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城乡发展面貌焕然一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5%,达到10502.56亿元,人均水平接近5000美元,占全国平均水平的比重分别提高了0.3和16.1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财政收入、居民收入、存贷款余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位居全国前列,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发展速度。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突破瓶颈制约、基础设施变化最大的五年。交通建设突飞猛进,铁路里程达到3037公里,贵阳至广州、贵阳至长沙高铁开通,进入“高铁时代”,高速铁路里程达到701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5128公里,成为西部第一个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省份。通航机场实现9个市(州)全覆盖,民航进出港旅客人数增速位居全国前列。水运航道加快建设,乌江基本实现全程通航。水利建设空前加快,开工和建成黔中水利枢纽、夹岩水利枢纽、马岭河水利枢纽等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新增供水能力18亿立方米,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31万亩,解决13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通信基础设施实现升级换代,“宽带贵州”建设取得突破,贵阳、遵义、安顺实现通信同城化。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最足的五年。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健全了现代市场体系,壮大了市场主体规模,各类企业注册资本超过2.59万亿元,年均增长41.2%,国有控股龙头企业加速成长,民营经济比重从35%提高到50%。坚持以开放倒逼改革,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黔深欧国际海铁联运班列和中欧班列开通运营,与长江经济带各地海关实现通关一体化。创建了贵安新区、贵阳综合保税区等“1+7”重点开放平台,高标准举办了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酒博会、数博会、茶博会、民博会、世界山地旅游大会等国际性重大活动,大大提升了贵州对外开放活跃度和投资开发吸引力,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年均增长31.3%和49.3%。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加快形成,贵州科学城、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建成,500米口径射电天文望远镜加快建设,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45%,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增加到1.5件。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坚守两条底线、生态建设成效最好的五年。坚持“多彩贵州拒绝污染”,争取国家批准了《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强力实施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完成营造林2161万亩,治理石漠化面积827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超过50%,施秉喀斯特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淘汰落后产能3080万吨,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减少22.77万吨、4.91万吨、2.3万吨和0.3万吨,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主要河流水质明显改善,贵阳等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位居全国前列。颁布了《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成立了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机构,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启动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排污权交易改革试点,建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市场化保障机制。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社会协调发展、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民生事业和社会治理全面发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1.8%和14.4%,达到24580元和7387元。扎实推进“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实施精准扶贫脱贫“1+10”配套文件,减少贫困人口656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4.3%。城镇新增就业267万人,是“十一五”的2.8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各级财政投入教育经费2747亿元,是“十一五”的2.6倍,稳步推进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实施教育“9+3”计划、中职学校“百校大战”和“四项突破”工程,花溪大学城一期工程、清镇职教城、贵州大学新校区一、二期工程等基本建成,预计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从77%、55%、20%提高到87.6%、86.1%、30%。卫生计生、文化艺术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426个村落进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海龙屯土司遗址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实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154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92万户,完成易地扶贫搬迁66万人。群体性事件、刑事治安案件大幅度下降,社会和谐安定有序,公共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个小康行动计划成效明显,预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数从2011年的64.27%提高到2015年的82%左右。  通过五年的发展,贵州进入了后发赶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阶段,站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五年的发展历程让我们深深感到,贵州是一片充满希望和活力的热土,只要不甘垫底、奋起直追,就一定能撕掉贫困落后的标签,实现同步小康的奋斗目标。  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五年的发展启示我们,在贵州推进同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必须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做到两条底线一起守、两个成果一起收。必须坚定不移实施主基调主战略,坚持“赶”与“转”并举,强化增比进位机制和比学赶帮氛围,在全力赶超中加快转型、在转型升级中跨越发展,持续保持明显高于全国的发展速度,在不断缩小差距中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把改革开放作为根本动力,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倒逼改革,大力实施开放带动和创新驱动,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创新中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大力实施扶贫攻坚第一民生工程,千方百计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必须全力维护政通人和、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提振精气神,凝聚正能量,坚持以上率下,点燃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预计实现情况  指标2010年“十二五”规划目标2015年预计“十二五”预计年均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4602.16 12以上10502.56 12.5  #第一产业(亿元) 625.03 5以上1640.62 5.7  第二产业(亿元) 1800.06 16以上4146.94 14.5  第三产业(亿元) 2177.07 12以上4715 12.5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13119 12以上29847 12.4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533.73 15以上1503.4 2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口径,亿元) 3186.28 30以上15725 42.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531.64 17以上3283 17.2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31.47 20以上122.96 31.3  引进省外到位资金(亿元) 900 30以上7213 51.6  三次产业结构13.6:39.1:47.3 9.6:45:45.4 15.6:39.5:44.9 -  服务业就业人员比重(%) 20.2 25以上25  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万人) 60.44 [250以上] 74.11 [350]  城镇化率(%) 33.8 40 42 1.6  民营经济增加值比重(%) 35 45 50 3  粮食总产量(万吨) 1112.3年均1150以上1180年均1061  电力总装机(万千瓦) 3200 [1500] 5065 [1865]  铁路里程(公里) 2002 [1000] 3037 [1035]  #高速铁路里程(公里) 0 [700] 701 [701]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 1507 [3000] 5128 [3621]  乡镇通油路(水泥路)率(%) 97.3 100 100  建制村通油路(水泥路)率(%) 31.8 70以上75 [43.2]  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亩) 0.64 0.9 1 -  农村人口人均基本口粮田(亩) 0.34 0.5 0.5 [0.16]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77 85 87.5 [10.5]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55 63 86.1 [31.1]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20 27 30 [10]  科技进步贡献率(%) 40 45 45 [5]  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 0.7 1.2 0.62 -  人才资源总量(万人) 205 250 360 11.9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443.8 439.8 440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1.556吨标准煤/万元[-15] 1.261吨标准煤/万元[-19]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246立方米/万元[-25] 80立方米/万元[-67.5]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16] [-20]  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 114.89万吨[-8.6] 92.12万吨[-19.8]  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 49.3万吨[-9.8] 44.39万吨[-9.96]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 34.8万吨[-6] 32.5万吨[-6.6]  氨氮排放量减少(%) 4.03万吨[-7.7] 3.72万吨[-7.7]  森林覆盖率(%) 40.5 45 50 [9.5]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3.45 3.8 4.13 [0.68]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472 5480 7387 14.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4143 22840 24580 11.8  城镇登记失业率(%) 3.63 4.5以内4.2以内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21.89 [135以上] 72 [267]  农村贫困人口下降(%) [-50] [-57.1]  人口自然增长率(‰) 7.41 6以内5.8 [-1.61]  年末常住人口总数(万人) 3479 3936 3528  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张/千人) 2.33 3.31 4.31 14.1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 257.31 320以上386.5 8.5  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86.7 [3] 90 [3.3]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万套) [39.82] [154.01]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人/亿元) 0.42 0.31 0.084 -27.5  注:[ ]内为累计数;规模以上工业为2000万口径;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注:[ ]内为累计数;规模以上工业为2000万口径;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注:[ ]内为累计数;规模以上工业为2000万口径;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注:[ ]内为累计数;规模以上工业为2000万口径;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注:[ ]内为累计数;规模以上工业为2000万口径;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第二章 “十三五”时期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可以大有作为、必须奋发有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最关键时期,是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决胜时期。从国际国内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外部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也进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主要特点的新常态,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综合分析,国内外大环境对我省发展总体有利,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心重视贵州,给予重大支持,为我省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为我省扩大国际国内开放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国家实施大数据和网络强国等战略,为我省弯道取直、后发赶超创造了宝贵契机;国家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我省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提供了政策支撑;国家加快补齐发展短板,为我省缩小与全国差距带来了重要机遇;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我省完善现代基础设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社会事业等提供了良好条件。  从我省来看,经过“十二五”时期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基础条件日益改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资源红利、生态红利、劳动力红利、政策红利、改革红利正在叠加释放,全省上下团结奋进、干事创业的激情空前高涨,这些积极因素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受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传导影响,一些长期积累的发展性矛盾、结构性矛盾、体制性矛盾逐步显现出来,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面临很大挑战。主要是: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全省90%以上的贫困人口、贫困乡镇和贫困村处于集中连片地区,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要实现全部脱贫困难不小;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市场预期不稳、信心不足,大企业投资意愿不强,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加快做大经济总量、提高人均水平、缩小与全国的差距难度增大;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高、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转型升级步伐缓慢,大部分传统产业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新兴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去库存、去产能、补短板的任务非常繁重;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普遍存在,加之劳动力、土地成本持续上升,物流成本居高不下,降成本的任务艰巨,政府债务率不断攀升,财政金融风险加大,去杠杆的压力不小;城乡发展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民生保障兜底还不牢,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社会信用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和风险,改善民生和维护稳定任务依然艰巨;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一些干部能力和素质不高,不同程度存在着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为政不廉等问题,提升能力、转变作风、惩治和预防腐败任务依然繁重。对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贫困落后是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根本任务的基本省情没有变,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没有变,快于全国快于西部的发展态势没有变,可以大有作为,也必须奋发有为。必须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倍加珍惜加快发展的好势头,倍加珍惜团结和谐的好局面,倍加珍惜干事创业的好状态,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凝心聚力肩负起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历史使命。  第三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理念  “十三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新跨越主基调,深入推进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突出抓好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着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贯彻落实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工作总纲,最根本的是要遵循中央确定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六条重要原则,把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发展各领域全过程。  牢固树立和落实创新发展的理念。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为我省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新路径和主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路径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和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积极拓展区域发展空间、产业发展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和网络经济空间,大力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牢固树立和落实协调发展的理念。深刻认识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平衡、保持均势,正确处理速度与质量效益、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突出比较优势与补齐发展短板、重点突破与分类指导等重大关系,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牢固树立和落实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刻认识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着力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巩固生态环境优势,积极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崛起、绿色惠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生态之美谋赶超之策、造百姓之福。  牢固树立和落实开放发展的理念。深刻认识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以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激活发展,充分发挥我省近海近边近江和西南陆路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推动“5个100工程”创新发展,拓展和提升“1+7”重点开放平台,高标准高质量举办好各类国际性国家级活动,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  牢固树立和落实共享发展的理念。深刻认识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深入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个小康行动计划,着力保住基本、兜住底线、注重公平,织好基本民生安全保障网,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促进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全面进步,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省上下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统一思想,协调行动,深化改革,开拓前进,找准贵州定位,发挥贵州优势,彰显贵州特色,创造贵州奇迹。  第四章 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围绕如期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牢牢守住增长速度、居民收入、贫困人口脱贫、社会安全四条发展底线和山青、天蓝、水清、地洁四条生态底线,努力建设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协调进步、民族文化繁荣、生态优势突出、民主法治健全、人民幸福安康的多彩贵州。  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实现新跨越。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20年,确保达到1.8万亿元,力争2万亿元,人均超过5万元。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第一产业增长5%;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第二产业增长11%左右,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增长11%左右,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达到2.1万亿元。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5%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提高到50%,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提高到1.2%,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5件,人才资源总量达到530万人。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优化,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50%和43%。民营经济比重达到60%。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新跨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20%,耕地保有量6555万亩,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20万亩,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减排达到国家下达的目标要求,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5%以上,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90%以上,土壤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主要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突出成效。  扶贫攻坚和民生改善实现新跨越。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和贫困乡镇全部减贫摘帽,贫困村按国家标准全部退出。农村常住居民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左右和10%左右。城镇新增就业3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到95%。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显著增强,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3.5岁。文化、社保、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130万套,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现城乡全覆盖。  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实现新跨越。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基本形成,铁路营业里程达到4000公里以上,其中高速铁路里程达到15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000公里。形成“一枢纽十六支”机场布局,民航旅客吞吐量达到3000万人次/年。内河航道运输能力明显提高,航道里程达3950公里,其中高等级航道950公里。基本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水利工程设计供水能力达到150亿立方米以上。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出省带宽能力达到10000Gbps。  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实现新跨越。全面深化改革步伐加快,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开放平台和合作机制更加完善,“引进来”与“走出去”取得重大进展,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引进省外到位资金达到1万亿元左右,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0%以上。  社会建设和法治保障实现新跨越。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崇德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法治贵州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各类社会主体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有效维护,社会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民族关系更加团结和睦,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到2025年,科学发展方式基本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基本实现,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安定,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生态环境更加宜居优美,民主法治制度更加完备,初步建成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多彩贵州。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  类别指标名称2015年2020年年均增长(%)属性属性  经济增长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0502.56 18000(力争20000) 10左右预期性预期性  第一产业1640.62 2100 5  第二产业4146.94 8200 11左右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0万元口径) 3550.13 6590 10.5左右  第三产业4715 8700 11左右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29900 50930 10左右预期性预期性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1503.4 2455 10左右预期性预期性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500万元口径) 10676.7 21000 15以上预期性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3283 5760 11.5以上预期性预期性  转型升级三次产业结构15.6:39.5:44.9 11:43.2:45.8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 5.4 9 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  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13.5 20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  城镇化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42 50 [8]预期性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32.9 43 [10.1]约束性  民营经济比重(%) 50 60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  基础支撑铁路里程(公里) 3037 4000以上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  #高速铁路里程(公里) 701 1500以上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 5128 7000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  航道里程(公里) 3664 3950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  #高等级航道(公里) 690 950  民航旅客吞吐量(万人次) 1563 3000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  水利工程设计供水能力(亿立方米) [110] [150] 6.4预期性预期性  互联网出省带宽能力(Gbps) 3000 10000预期性预期性  科技创新科技进步贡献率(%) 45 50 1个百分点预期性预期性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 0.62 1.2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5 2.5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  人才资源总量(万人) 360 530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  生态环境空气质量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80 >85约束性约束性  县级以上城市可吸入细颗粒物(PM2.5)浓度(%) 32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  森林增长森林覆盖率(%) 50 60约束性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4.13 4.71  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80 ≥90约束性约束性  劣Ⅴ类水体比例(%) 7.1 <5  耕地保有量(万亩) 6600 6555约束性约束性约束性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万亩) [140] [120]约束性约束性约束性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1.261吨标准煤/万元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范围内约束性约束性约束性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13.4 15约束性约束性约束性  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 110立方米[20]约束性约束性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范围内约束性约束性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二氧化硫92.12万吨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范围内约束性约束性  氮氧化物44.39万吨  化学需氧量32.5万吨  氨氮3.72万吨  对外开放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170(含服务贸易) 450左右20以上预期性预期性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25.24 70左右20以上预期性预期性  引进省外到位资金(亿元) 7213 10000左右7左右预期性预期性  民生建设城乡居民收入(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7387 13200 12左右预期性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4580 40000左右10左右  城镇登记失业率(%) 4.2以内4.2以内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万人) 130 [333]约束性约束性约束性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80.5 90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72 [350]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万套) 76 [130]约束性约束性约束性  人均预期寿命(岁) 72.4 73.5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87.5 95 [7.5]约束性约束性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人/亿元) 0.084 0.065 -5预期性预期性  注:[ ]内为累计数。注:[ ]内为累计数。注:[ ]内为累计数。注:[ ]内为累计数。注:[ ]内为累计数。注:[ ]内为累计数。注:[ ]内为累计数。  第二篇 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牢固树立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理念,全面落实“1+10”精准扶贫配套文件,扎实推进“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深入实施“五个一批”扶持措施,举全省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第五章 加快形成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完善“党委主责、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的大扶贫工作机制,形成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合力。  第一节建立更加明确的脱贫攻坚责任制  强化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和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从省到县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脱贫攻坚责任链,层层签订军令状,强化各级干部与贫困人口的定点挂钩、结对帮扶机制,实行不脱贫不脱钩。强化市(州)、县级主体责任,完善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扶贫开发工作制度。深入推进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精准选派贫困村“第一书记”,配强驻村工作组,增强农村脱贫一线核心力量。  第二节建立更加有效的大扶贫工作机制  加快打造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健全对口帮扶、定点扶贫、结对帮扶机制,搭建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平台,建立社会扶贫信息网络和扶贫志愿者服务网络,实现全省9000个贫困村“一对一”帮扶全覆盖。积极深化与对口帮扶单位、对口帮扶城市的合作,共建一批扶贫产业园区,实施一批重大合作项目。加大省内骨干龙头国有企业结对帮扶贫困县力度,实施民营企业“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大力开展万名专家服务脱贫攻坚专项行动计划。  第三节建立更加有力的资金保障机制  切实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投入,建立以扶贫目标任务、减贫增收为导向的资金分配机制和有偿使用、滚动发展的资金使用机制。加强省市两级对各类扶贫资金的整合,支持贫困县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捆绑集中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完善扶贫资金监管机制。  推行“政银企农”合作模式,完善“四台一会”融资机制,撬动更多信贷资金、社会资金投向扶贫脱贫。大力实施普惠金融,加大农村贫困户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力度。建立省、市(州)、县三级扶贫投融资担保平台和扶贫信贷风险补偿机制。  第四节建立更加科学严格的绩效考核机制  严格考核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脱贫工作实绩,全面推行主要负责人年度脱贫攻坚述职报告制度。建立差异化考核制度,完善问责、激励双重机制,严格兑现奖罚。继续完善“摘帽不摘政策”激励机制,推动全部贫困县、贫困乡(镇)“减贫摘帽”和贫困村出列。完善统计监测,健全第三方评估为主、系统自查为辅的绩效考评机制,加强对扶贫项目立项实施、资金拨付、监管验收、绩效评估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制定实施精准扶贫督查办法和工作台账,加大督查力度。  第六章 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手段,打造全省扶贫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实现贫困人口管理、扶贫资源配置精细化以及贫困区域的有序退出,提高脱贫攻坚实效。  第一节切实加强贫困人口精细化管理  总结推广“四看法”贫困对象识别经验,健全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精准扶贫信息平台和档案管理。充分利用“扶贫云”,打造全省统一的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数据库,加强对贫困家庭、贫困人口的动态管理,完善进入退出机制,认真核实核准已经脱贫的农户,促进贫困人口管理精细化。建立详实完备、动态更新的农村“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信息管理系统。  第二节切实抓好扶贫资源的精细化配置  因地制宜确定扶贫开发项目,建好精准扶贫项目台账,实现从项目申报、立项、审批、资金拨付到实施、验收的全程监管。抓住扶贫资金分配、使用、监管等关键环节,精准管理扶贫资金。建立统一的扶贫项目库,对省级有关部门分头实施的同类扶贫项目实行联合审批、共同实施。总结推广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经验,探索财政扶贫资金量化到户、股份合作、入股分红、滚动发展。  第三节切实做好贫困人口的精细化扶持  针对贫困人口不同致贫原因,落实“五个一批”和“六个到村到户”措施,做到“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推动贫困群众限期脱贫、精准脱贫。对有资源、有劳动能力但无门路的“两有户”,通过实施产业扶贫和就业扶持,促进其尽快脱贫致富。对因学、因病致贫的“两因户”,通过完善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对无力脱贫、无业可扶的“两无户”,通过加快“两线合一、减量提标”的方式,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对于缺基础设施、缺技术资金的“两缺户”,通过加快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个小康行动计划,推动基础设施进村入户。  第四节切实完善贫困区域有效退出机制  制定和完善贫困县、乡(镇)、村退出标准和程序,对贫困县、乡(镇)、村的发展情况和脱贫进程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分类设定脱贫时间表,促进贫困县、乡、村有序退出。进一步完善“减贫摘帽”政策措施,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促进达到“摘帽”标准的贫困县、贫困乡(镇)和达到出列标准的贫困村出列。严格执行“摘帽”、出列标准和程序,切实防止贫困县、贫困乡(镇)“被摘帽”和贫困村“被出列”现象的发生。  第七章 全力打好六大脱贫攻坚战  紧密结合我省脱贫攻坚实际,围绕易地扶贫搬迁、产业脱贫、绿色贵州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脱贫、社会保障兜底六大重点,着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第一节打好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  坚持以自然村整体搬迁为重点,以贫困程度最深的村寨为优先搬迁对象,依托中小城市、小城镇、产业园区,进一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力度,完善移民安置点配套设施和移民就业创业培训等后续扶持政策,确保搬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加大各级财政移民资金投入力度,鼓励支持金融机构贷款和社会资本向易地扶贫搬迁倾斜,用活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差别化移民住房资金补助政策,向特困地区、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倾斜。“十三五”时期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脱贫130万人。  第二节打好产业脱贫攻坚战  坚持扶产业就是扶根本,做好产业扶贫这篇大文章。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蔬菜、中药材等十大扶贫产业,建设十大扶贫产业园区。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加快贫困村特色主导产业和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乡镇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打造扶贫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整合部门涉旅资源,大力发展以乡村旅游为主的旅游扶贫产业,重点扶持517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大力发展贫困地区农村电子商务,切实抓好电商扶贫工程。大力发展贫困地区劳务经济。设立产业化扶贫专项基金,扩大(扶贫)产业发展基金规模。“十三五”时期通过产业帮扶脱贫265万人。  第三节打好绿色贵州建设脱贫攻坚战  加快建立省内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对25度以上陡坡耕地开展退耕还林还草,继续实施系列重大生态工程,支持调整完善贫困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调整贫困地区基本农田保有指标,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让更多当地群众受益。加强森林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大力调整山地林业结构,积极推进林业加工业和特色种养业发展,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努力把林业培育为产业发展的增长点和农民收入的增长点。  第四节打好基础设施建设脱贫攻坚战  深入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个小康行动计划,切实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以已经形成的骨干交通网络为基础,以提升贫困地区乡村道路等级、完善产业路和断头路等为重点,抓好县乡村寨公路改造提升,打通连接高铁、高速路网通道和贫困地区内部连接通道。以大中型水库为骨干,小型水库、山塘为补充,完善渠系配套,加快贫困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贫困地区电网改造升级,切实解决好贫困群众能用上电、安全用电的问题。加快完善贫困地区通信基础设施,推进贫困村宽带网络全覆盖,完善农村及偏远地区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  第五节打好教育医疗脱贫攻坚战  加大贫困地区教育投入力度,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农村幼儿园、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实施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援助计划,实现对贫困学生从高中阶段到大学本、专科阶段“精准资助、应助尽助”。深入实施职教扶贫“1户1人计划”和省内普通高校面向连片特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加强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规范化技能培训。加强贫困地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狠抓医疗保健扶贫,把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遏制和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全面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计划,加强农村贫困残疾人健康服务。推进农民体育设施扶贫工程建设。  第六节打好社会保障兜底攻坚战  抓好社会保障扶贫,加强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制度的衔接,到2020年实现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将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人口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强化最低生活保障与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  第八章 加快推进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众脱贫攻坚  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为扶贫攻坚主战场,以推进实施扶贫开发重点工程和扶贫攻坚重大行动计划为重点,加快推进特困地区、特困群众脱贫攻坚。  第一节切实抓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  加快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和县级规划,大力推进我省武陵山、乌蒙山和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脱贫攻坚。加大各类扶贫资金和工程项目重点向连片特困地区倾斜力度,统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强片区产业协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培育支柱产业。以县城和周边中心镇为重点,加快连片特困地区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连片特困地区劳务经济,积极推进特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集中实施一批民生工程,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二节强力推进“三山”地区扶贫决战行动  加快实施麻山、瑶山、月亮山“三山”地区专项扶贫决战行动计划,确保“三山”地区如期脱贫。以“六个到村到户”为抓手,以小康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基本公共服务等工程项目,强化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促进“三山”地区加快发展。按照科学治贫精准扶贫的要求,精准落实“五个一批”扶持措施,尽快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标。  第三节大力支持民族特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加快发展  制定民族特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扶贫脱贫攻坚规划,加大全省37个革命老区、193个民族乡和2047个少数民族特别贫困村精准扶贫力度,采取因村施策、因族施策等特别扶持办法,促进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特别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出台支持毛南族、仫佬族等人口较少民族整体脱贫的特殊政策措施,加快人口较少民族脱贫致富进程,确保不让一个少数民族掉队。  第三篇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拓展信息经济新空间  围绕建设数据强省,加快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大数据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相融合,引领经济转型升级。  第九章 着力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  大力推进先行先试,在数据集聚、应用、开放共享和产业发展上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模式,为国家实施大数据战略积累经验。  第一节构建大数据发展新格局  全面贯彻实施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广泛开展大数据综合性、示范性、引领性发展的先行先试,建立和完善大数据政策法规体系,促进全省大数据基础设施的整合和数据资源的汇聚应用,持续释放大数据红利,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到2020年,将贵州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成为全国数据汇聚应用新高地、政策法规创新先行区、综合治理示范区、产业发展集聚区、创业创新首选地。  第二节积极推进大数据应用试点试验  开展大数据汇聚试点试验,探索大数据资源有效整合的新路径,建设国家南方数据资源汇聚中心。开展大数据融通试点试验,探索建立大数据开放共享标准体系,实现数据互通融合,提升数据的整体服务能力。开展大数据应用试点试验,探索数据资源交换和衍生产品交易的新模式,建设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动大数据在精准扶贫、便民惠民、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深度应用,促进大数据产业加快发展,建成国家数据资源交易中心、数字丝路跨境数据自由港和大数据产业集聚区。  第三节加快推进大数据平台建设  围绕大数据的汇聚、融通、应用,着力打造大数据示范、集聚、应用、交易、金融服务、交流合作和创业创新七大平台。加快建设贵阳贵安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黔中大数据应用服务基地和贵州惠水百鸟河数字小镇等大数据示范平台,吸引一批国际级、国家级、行业级数据中心集聚贵州。全力建设“云上贵州”应用平台,推进贵阳全国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城市建设。以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为载体,加快打造全国大数据交易中心。支持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开展多元合作,构建大数据金融服务平台。继续办好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统筹办好中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峰会等,打造全球大数据领域交流合作的国际化平台。推进大数据创业创新孵化器建设,办好大数据商业模式大赛,建成一批大数据创客产业园和众创空间。  第十章 加快构建泛在高效的信息网络  大力推进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出省宽、省内联、覆盖广、资费低、全国一流的信息网络体系。  第一节大力推进高速光纤网络建设  加快实施骨干网络优化、城镇网络覆盖、出省通道拓展工程,建成贵州省互联网交换中心,支持贵阳市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积极争取在贵州建设国际通讯专用通道和区域国际通讯出入口局,打造全国信息交换枢纽和信息存储中心。加快城乡光纤网络建设改造,促进用户宽带接入能力和网络传输交换能力显著提升。推进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和“宽带乡村”试点工作,实现每个行政村通宽带并向自然村延伸覆盖。大力推动电信、广电业务双向进入,强化宽带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和共建共享,加快推进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  第二节积极构建先进泛在的无线宽带网  加快“无线城市”建设,推进城市公共区域无线WiFi热点建设,基本实现全省中心城市公共区域无线WiFi热点覆盖。推进城市、乡镇、旅游景点以及公路、铁路、地铁、机场、隧道、内河航道等大型公共设施沿线4G网络覆盖,并加快向偏远农村延伸覆盖。科学布局建设卫星地面接收站,积极发展卫星广播电视、应急通信等公益性卫星通信事业,构建“天地一体”无线宽带网络。加强无线电监测能力建设,提升无线电监测控制水平。  第三节加快信息网络新技术应用  积极推进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加快推广高速率宽带,广泛带动各行业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推进互联网演进升级。布局未来网络架构、技术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重点突破大数据和云计算关键技术、高端工业软件、新兴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积极推动第五代移动通信(5G)试商用。加快推进网络提速降费,大力提升电信服务水平。  第十一章 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  坚持以优势聚资源,以应用带发展,大力发展大数据核心业态、关联业态、衍生业态,加快构建大数据产业体系,推动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繁荣发展。  第一节着力打造数据存储加工等核心业态  积极发展数据中心等大数据存储业。加强数据清洗、脱敏、建模、分析等大数据挖掘与分析领域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发展大数据加工业。鼓励企业创新大数据商业模式,发展大数据应用服务业,推进数据服务政府、市场和社会。引进一批数据安全、信息安全和云平台安全的企业,发展大数据安全产业;依托“云上贵州”和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培育大数据交换交易产业。推进大数据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和研发中心建设,发展大数据教育培训研发产业。  第二节积极发展智能终端等关联业态  重点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服务器、液晶面板、互联网电视、教育多媒体机、北斗终端设备、可穿戴设备和智能家电等智能终端产品。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应用示范项目,完成芯片制造生产线和服务器芯片生产基地建设,推动智能终端、集成电路、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产业发展,提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生产科技水平。积极推动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建设创客产业园。  第三节积极培育大数据衍生业态  围绕数据生命周期,推动大数据与各行业紧密融合,着力发展智能制造、智慧旅游、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能源、精准营销等大数据衍生产业,积极培育大数据新业态。推动大数据、“互联网+”和各行业紧密融合,创新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催生一批行业性应用服务,释放大数据应用市场需求,带动技术研发体系创新、管理方式变革和产业价值链体系重构。  第四节大力发展呼叫服务和大数据服务外包  积极发展智慧型呼叫中心,配套发展呼叫中心实训基地,着力提升配套服务水平,推动常规呼叫产业云端化、智能化、移动化。推进贵阳市呼叫中心示范基地建设,着力加快遵义、毕节等呼叫中心建设,重点培育一批呼叫服务骨干企业。积极发展服务外包,引导和鼓励政府、企事业单位将非涉密的数据业务和信息服务外包,将云计算、大数据等服务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加快推进服务外包服务平台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服务外包产业园区,支持综合保税区积极发展离岸服务外包产业。  第五节发展壮大电子商务  积极推进电子商务深度融入实体经济,促进电子商务与我省特色优势产业融合发展。加强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深化电子商务应用,支持我省企业加强与京东商城、阿里巴巴、腾讯、苏宁易购等国内知名电商的战略合作,推进行业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加大农产品网络营销力度,创新“供销社+互联网+电商”等新型商业运行模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扩大销售规模,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着力完善标准体系和信用体系,为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营造安全可靠、诚实可信的交易环境。加快电子商务示范项目建设,大力推进贵阳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  第十二章 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  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先导作用,大力拓展“互联网+”的广度和深度,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大融合、大发展。  第一节实施“互联网+”创新引领行动  大力推进“互联网+”创业创新行动计划,打造一批众创空间、创客基地,开展跨区域、跨领域融合创新。大力推进“互联网+”金融行动计划,深化互联网与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的融合创新,全面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能力和普惠水平。着力推进“互联网+”人工智能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与机器人、智能终端等领域深度融合,加快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突破,培育发展人工智能新兴产业,重点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医疗、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生活服务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提升终端产品智能化水平。  第二节实施“互联网+”产业升级行动  加快推进互联网与我省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汽车、医药等制造业的融合创新发展,大力推动智能制造,加速发展大规模柔性化定制,促进制造业网络化协同和服务化转型,加快实现“贵州制造”向“贵州智造”转变。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打造贵州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形成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互联网生态体系,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贵州传统能源产业节能减排和生产优化控制水平,促进能源产业低碳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利用互联网实现物流信息和供需信息的互通共享,鼓励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建设智能仓储系统,着力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  第三节实施“互联网+”服务普惠行动  充分发挥互联网便捷、高效、低成本优势,创新政府服务模式,提升政府决策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向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领域渗透,大力发展网络新兴消费,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养老、教育等新兴服务。加快交通运输要素资源、出行服务、行业管控的互联网化,提高全省交通运输精细化管理能力和智能化服务水平。深入推进互联网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深度融合,深化生态环境数据开放共享和开发利用,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将互联网手段、互联网思维融入扶贫工作中,实现扶贫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  第十三章 强化信息安全保障  着力提升网络基础设施和业务系统安全防护水平,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网络数据和用户信息保护,增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推进数据加密、云端监测、网络安全防火墙、高级持续性威胁防范、用户访问控制、数据备份与恢复等信息安全产品研发与应用,完善网络安全防护系统,加强个人隐私、商业秘密、跨境数据等风险评估和综合防范,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工作。认真落实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推进信息安全保密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实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快构建以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政务信息安全、用户安全为重点的多层次安全体系。加强互联网管理,全面推行网络实名制,建立健全互联网基础信息库,推进网络安全管理工作向基层延伸,加强信息安全教育,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安全意识。  第四篇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着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打造一批贵州原产地名优特农产品品牌,加快建立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  第十四章 强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基础  加强农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强化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第一节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现代农业水利建设,建成一批农业灌溉水源项目,继续实施烟水配套工程,完善农田灌溉设施,确保到2020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600万亩。整合各类道路交通建设项目,重点围绕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大力兴建“农业产业路”、“农村致富路”,加快完善农业生产重点区域交通网络,实现与高速公路、主干道路互联互通,加大山区机耕道建设力度。推进农村输变电设施进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大型养殖企业、连片种植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确保农业生产用电稳定、安全。  第二节大力提升农业装备水平  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加快推进山地农业生产机械化,加强山地农机适用新技术研发与引进示范推广,推进智能化、自动化成套装备技术集成应用,促进农机技术和农艺技术的有机结合,提高耕种收和烘干等环节的农机装备及作业水平。大力支持喷滴灌、水肥一体化设施、畜禽标准化圈舍、冷链物流、产品加工设备、渔业设施等农业生产设施设备建设。加强病虫害田间观测和土壤墒情及质量监测设施建设。  第三节切实提高耕地质量  全面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严格执行集中连片优质耕地保护政策措施。加强土地修复整治、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等工程建设,优先实施五千亩以上坝区耕地整治,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土,完善基本农田防洪排涝设施。积极开展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污染耕地阻控修复、土壤肥力保护提升、耕地质量监测等建设,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争取国家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采取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提高土壤质量。  第十五章 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做强粮食、生态畜牧等农业主导产业,做优农业特色产业,进一步提高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经济作物占种植业的比重、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的比重。  第一节做强农业主导产业  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继续实施粮增工程和高产创建工程,着力提高粮食单产,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100万吨左右。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建设以黔西北高海拔地区为主的种薯基地,积极推进威宁、台江等马铃薯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稳定发展生猪,大力发展肉牛、肉羊,积极发展家禽,推动畜牧业发展从“以粮换肉”向“以草换肉”转变。健全畜禽良种繁育、饲草饲料生产供应和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打造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生态养殖基地,努力建成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大省,到2020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4%。全面实施茶园提质增效工程,将我省建成国内面积第一、产量第一、质量安全第一的茶叶原料基地,茶园面积达到700万亩以上。大力发展夏秋蔬菜、早熟蔬菜、反季节蔬菜,提高蔬菜商品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水平,建成万亩以上蔬菜基地20个以上,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000万亩,把贵州建成全国重要蔬菜基地。调整精品水果种植结构,重点发展火龙果、猕猴桃、刺梨、葡萄、蓝莓等,果园面积达到700万亩,打造全国最大的火龙果和人工种植蓝莓基地。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建成核桃生产基地600万亩。加强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种植,着力开发种植石斛等18个地道特色中药材,建设一批规范种植及良种繁育基地,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600万亩。重点打造120个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烟叶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左右。  第二节做优农业特色产业  积极发展优质稻米、薏苡、荞麦、酒用高粱、芸豆等特色食粮,建成全国最大的薏苡种植加工基地和销售集散地、南方重要的荞麦种植加工基地,到2020年,优质稻、薏苡、荞麦种植面积分别达到300万亩、100万亩、100万亩。稳定发展油菜和花生,种极推广优质高产高油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种植效益,全省油料种植面积稳定在880万亩左右,其中油菜种植面积稳定在780万亩。加快发展特色养殖业,重点支持香猪等特色养殖发展。积极发展特色水产业。积极发展林业特色经济,加快推进木本花卉、绿化苗木等基地建设。在适宜地区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到2020年,油茶种植面积达到400万亩以上。  第十六章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发展从数量增长为主转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走资源节约、绿色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第一节加快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生产标准化、产业集群化、覆盖农业主导产业、具有山地特色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推动农业园区由农业种植养殖单一功能向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信息服务、农业商贸物流、农业观光体验等多功能融合发展转变。坚持以绿色环保标准打造农业园区,支持入园企业通过标准化生产和原产地保护认证,创立绿色品牌,着力提高园区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推动建成一批以整县为单位的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第二节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到2017年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整省试点工作,加快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总结我省“三变”改革经验,积极稳妥加以推广。探索农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股份量化改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加快构建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产业联盟,推动集群发展,密切与农民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引导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和运行,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探索培育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专业合作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业大户,健全家庭农场管理和服务制度,促进家庭农场的健康快速发展。  第三节着力推进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  着力延长农业产业链,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分级、包装和运销,重点抓好规模种养殖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培育一批省级农产品加工试点示范企业,推动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