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政策【切换】 国际政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共政策库

中共青海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发布人:春秋智谷  /  发布时间:2017-12-27 16:14:28  

(2015年11月21日中共青海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三五”时期(2016年至2020年),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科学制定“十三五”规划,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各族人民生活,把青海建设得更加和谐美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开创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一)“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过去的五年,是我省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十二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省委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央大政方针,吃透省情,把准方向,科学谋划,开拓进取,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奋发有为,在攻坚克难中推动青海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大台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认真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积极适应新常态,妥善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等风险挑战,不断深化对青海发展阶段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了“奋力打造‘三区’、全面建设小康”等一系列事关青海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丰富与发展了治青理政的新思路新举措,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青海坚持并拓展好提供了有力指导和坚强保障。五年里,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新增10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全国的相对差距分别缩小了5%和4.9%。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000公里,增长了10多倍,初步形成“一主六辅”民航机场建设格局,青海迈入高铁时代,发展后劲全面增强。转方式、调结构力度不断加大,提前两年实现“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基本形成了具有青海特色优势的产业体系。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生态保护优先理念确立,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青海湖、祁连山等重点生态工程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开启了新篇章,“中华水塔”丰沛坚固。人民生活有很大改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新增就业持续增加,实现国家标准下75%的贫困人口脱贫,一些民生指标位于西部乃至全国前列。发展的协调性显著增强,东部城市群和海西城乡一体化建设快速推进,城镇化率由447%提高到51%,藏区面貌焕然一新,社会主义新玉树屹立在雪域高原。各民族团结奋斗,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面深化改革迈出新步伐,全面依法治省开启新征程,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进展。“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胜利实现,青海各族人民正满怀豪情地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勇前进。    (二)“十三五”时期我省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当前,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没有改变,但内涵发生了变化,正在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正在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经过多年努力,经济总量和实力迈上了新台阶,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主要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业结构层次不高、竞争力不强,部分企业效益下滑,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任务艰巨;局部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资源约束趋紧,推动绿色发展需要下更大气力;区域城乡发展很不平衡,居民收入还不高,物价涨幅排位靠前,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有些地方贫困程度较深;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反分裂斗争形势严峻,社会文明程度和治理水平需进一步提高等。我们要勇于面对问题和挑战,主动适应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形势新要求,综合施策,迎难而上,推动全省经济行稳致远。应当看到,“十三五”期间,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新高度,全面实施扶贫脱贫攻坚战,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加大对民族地区、西部地区的支持和对口援青力度,这些必将给我省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通过这些年的探索实践,我们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理念、思路、举措和机制,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辟发展的新境界,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青海大地焕发出蓬勃生机。    (三)“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和理念。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青海建设得更加和谐美丽。    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六个坚持”是我们必须遵循的重大原则。“五个发展”是关乎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贯穿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主线,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我们要完整、系统、准确地领会和把握,并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    ——更加注重生态保护。我省在全国的生态地位极其重要,必须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中,着力打造绿色发展新优势,切实履行好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历史责任,服务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更加注重转变方式。我省产业偏粗偏重、链条短、附加值低,必须把握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坚持走循环经济的发展路子,以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质量和效益。    ——更加注重和谐稳定。我省处于反分裂斗争一线,必须坚持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着眼点和着力点,有效凝聚正能量,防范、化解和掌控各类社会风险,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    ——更加注重民生福祉。我省民生总体水平与全国尚有一定差距,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使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切实增强发展的协调性。    ——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我省地处内陆高原、相对封闭,必须坚持以改革红利弥补区位劣势、以开放意识主动融入全球化发展潮流,坚持解放思想,坚决破除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增添发展动力与活力。    ——更加注重夯实基层。青海地域广阔、条件艰苦、基层基础有待进一步加强,必须深入推进“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坚持实行倾斜政策,不断攻克薄弱环节,进一步打牢党在多民族地区的执政根基。    二、坚定发展目标和要求,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是:实现“一个同步”、奋力建设“三区”、打造“一个高地”。即,把握中央提出的标准与要求,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突出改善民生凝聚人心,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弘扬党的优良作风,铸就青海精神高地。确定这样的总体要求,把握了发展趋势,回应了群众期待,凸显了比较优势,必将有力鼓舞全省各族人民的信心和干劲,开辟青海“十三五”发展的新天地。    今后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在已确定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以下新的目标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全面落实全国和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禁止开发区严守管制原则,限制开发区严守控制原则,重点开发区严守开发原则。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贡献更加凸显。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能源资源使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合理控制,初步形成与生态文明新时代相适应的体制机制、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发展达到全国先进水平。人们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1年翻一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全国水平的相对差距有所缩小。财政金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优化,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消费和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明显提高。高原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大幅提升,服务业比重进一步加大。转型升级取得重大突破,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培育,非公有制经济快速成长,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迈出实质性步伐。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就业比较充分,社保提标扩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免费教育覆盖面、养老保障水平、住房改善程度等部分民生工作继续靠前。中等收入群体人口比重上升,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国家现行标准下农牧区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更加牢固。尊重自然、崇尚科学的现代文明意识和向善向上、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名省建设迈上新台阶。以“两弹一星”精神、“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为代表的青海精神不断弘扬,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    ——社会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依法治省取得积极成效,“关键少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全社会法治意识和法治方式普遍树立。平安青海建设持续深化,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不断完善,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得到及时反映和协调,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各族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正能量得到有效集聚。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显著加强,寺院管理规范有序,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走在全国民族地区前列。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生态文明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司法体制等改革成为全国试点示范,一批改革形成特色和亮点。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积极进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深入,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初步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竞相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