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政策【切换】 国际政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共政策库

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人:春秋智谷  /  发布时间:2017-12-27 16:10:56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科学制定和实施“十三五”规划,对于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纲要依据《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制定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今后五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导向、重要依据。

  第一篇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以来,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省上下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坚持科学发展、主动作为,大力实施“五大规划”发展战略,着力构建“龙江丝路带”,扎实推进十大重点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第一章“十二五”时期我省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经济发展实力显著增强,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初步核算2015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83.7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8.3%。全省重点推进建设的1462个产业项目,完成投资6239亿元,其中投资20亿元以上的项目52个。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第一、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比重明显提升,第二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期末的12.6:48.4:39调整为17.5:31.8:50.7。

  现代农业迈上新台阶。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开展“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村金融服务、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业支持政策改革创新。抓住水利、科技、农机、生态四条主线,推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累计建成生态高产标准农田3987万亩。连续五年粮食总产量和商品量全国第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完成铁路投资764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8倍,竣工和在建里程2209.2公里。哈大(大连)高铁建成运营。新建高速公路2990公里、一级和二级公路4420公里、农村公路17604公里。省内机场达到11个。水利总投资846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4倍,黑龙江、松花江、嫩江干流治理,胖头泡蓄滞洪区、阁山水库、奋斗水库、尼尔基引嫩扩建等重大工程开工建设。完成电网投资195亿元,投产变电站263座、线路1万公里。一批大型热电项目建成投产。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经过3年清理,578项省级行政审批取消或下放,精简幅度为54%。138项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部取消。加快商事制度改革,55项企业登记前置审批许可改为后置,年检年审事项减少84.3%,实施“四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模式,市场主体快速增长,2014年新登记内资企业4.8万户,增长61.9%;2015年又增长16.4%,总数达到30.6万户。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取得突破。对集中供热热源、矿产资源及其精深加工、风能、光伏资源等采取公开招投标方式进行市场化配置。推进国企改革。完成驻省央企“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启动全省厂办大集体改革。构建以对俄合作为重点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借助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着力构建“中蒙俄经济走廊”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推动对俄合作由毗邻地区向俄中部及欧洲部分延伸、由经贸合作向全方位交流合作转变进而提升经贸合作层级。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哈欧班列实现运营。哈洽会升级为中俄博览会。全省外贸进出口累计1748.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223亿美元,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1.9倍、2倍。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8%,比“十一五”末提高3.1个百分点。开复工“三供三治”项目787项,完成投资778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5倍。城市供水、燃气、集中供热普及率分别达到96%、89%和74%;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85%、90%,投入24.9亿元用于提高城市机械化清冰雪能力。新增城市绿地8350公顷。建设城市道路2431公里、桥梁115座。加强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全面停止国有重点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新增森林蓄积量3.1亿立方米。主要污染物减排超额完成“十二五”目标,松花江流域水质持续改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18.1%。

  民生持续改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4203元、11095元,比“十一五”末增长64%、84%。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80.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5%以内。400多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整体增长近1倍,排名由全国第32位上升至第24位。各项低保标准大幅提升。高等学校生均经费标准提高1倍以上。改扩建、新建公办幼儿园1424所。开展“健康龙江”行动,全省人均预期寿命由“十一五”末的73岁增长到76.6岁。累计投资3559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9倍,建设保障性住房205万套、改造农村泥草(危)房109.1万户,近千万城乡居民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两年建成2604个中心村文化广场。800.6万农村及乡镇人口饮水安全得到解决。119万人口脱贫。“平安黑龙江”建设成效显著,八类主要刑事案件比“十一五”末下降49%。

  第二章“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

  “十三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变化,我省发展也同样面临着有利条件和困难风险挑战。

  从有利因素看,党中央、国务院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高度重视,为我省补齐短板、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保障。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拓展了我省对外合作新空间。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提速,有利于我省发挥对俄地缘优势,深化对俄罗斯及东北亚和欧洲全方位合作。国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我省的发展需求高度契合。我省“十二五”时期取得的成就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施的务实政策举措与国家政策支持叠加效应将进一步显现,发展优势进一步凸显,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现代农业、高品质食品、“互联网+”、旅游、健康养老、信息服务、对俄合作、科技成果产业化、部分地区的教育文化产业发展等潜力不断释放。五年来,我们积累了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全省上下对发展面临的问题、机遇、挑战,对未来发展思路、主攻方向的认识更加统一,培养了一批懂经济管理、善于抓项目、想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队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大反腐败力度,大力治理懒政和不作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从不利因素看,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存在,近年油价、煤价持续下降,大庆油田原油减产对我省经济形成负向拉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们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对我省装备、石化等重点行业发展形成约束传导。国内对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治理以及投资增长放缓,直接或间接影响我省一些行业发展,也对扩大投资产生影响。

  我省自身发展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结构性、资源性、体制性矛盾十分突出;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主体活力不足等问题明显存在;发展环境还要大力优化;各级政府部门还存在专业化不够,以及不作为、乱作为、不会作为的现象。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把握,下大气力加以解决。

  第二篇“十三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第一章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稳中求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发展实施“五大规划”,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严格按照党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主要目标

  ——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保持国民经济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发展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成效。发挥优势,注重工业,多点培育,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优化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重大成效。用全新体制机制高标准建设哈尔滨新区,充分发挥哈尔滨在全省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深化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果。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府效率和效能明显提高。法治政府基本建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国企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和促进机制更加健全,发展活力显著增强。“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目标完成。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绿色发展理念牢固确立,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绿色生态产业快速发展。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各流域水质持续改善,天然林资源得到全面保护,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功能进一步提升。

  ——以对俄合作为重点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龙江丝路带”建设扎实推进,“三桥一岛”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跨境运输通道功能明显提升。全面形成面向全国的对俄开放通道和服务平台,跨境产业链和产业聚集带取得积极进展,对俄全方位合作不断深化,对日韩、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以色列和港澳台合作实现新突破。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一轴两环一边”铁路网主骨架、“一圈一边多线”公路网和布局合理的机场体系基本形成。水利设施现代化进程加快,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城镇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能源结构优化和电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新型城镇化有序推进,质量不断提升。教育、文化、医疗、社保、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就业更加充分,煤城和林区部分职工向新产业领域转移。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持续提高中低人群收入水平。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第三章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总体要求

  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精髓,提高贯彻落实的能力和水平,围绕困扰黑龙江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症结,找准短板,精准发力,凝神聚力,在主攻方向、重要领域、关键环节上奋力实现新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坚决打赢深化改革硬仗,加强管理硬仗,优化环境硬仗,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项目建设硬仗,棚改、铁路、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硬仗,加快动能转换,在创新体制机制、释放经济发展活力、构建特色产业体系、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上实现新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协调发展理念,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推动煤城摆脱对煤炭资源的依赖,提升油城石油落地加工能力,促进林城生态保护与林中经济互动发展,集中释放森工已积累的改革和发展优势;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突出特色产业立县;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在构建区域均衡发展格局、资源型城市脱困转型、县域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上实现新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保护生态环境,释放森林、江河、湖泊、湿地、冰雪等丰富自然资源形成的整体生态化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健康养老、林产品、绿色北药等绿色生态产业,在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上实现新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开放发展理念,加快“龙江丝路带”建设,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开放平台,建设境内外园区,打造跨境产业链和产业聚集带,健全跨境电子商务体系,推动对俄人文交流经贸合作,巩固提升“中蒙俄经济走廊”核心区域地位,扩大以对俄为主的全方位开放,在“龙江丝路带”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打赢脱贫攻坚战;把更多的财力物力向基层和困难群众倾斜,打赢保障和改善民生硬仗,让全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扶贫攻坚和建设幸福龙江上实现新突破。

  第三篇加快创新发展,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工作,培育新的发展优势,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第一章创新体制机制

  破除制约我省发展的体制机制核心症结,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束缚,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实质性成果,实现全省发展环境根本性转变。

  第一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开展行政权力清理规范工作,不断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建立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明确政府发挥作用边界,优化行政流程,提高行政效率和效能。

  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持“多取消、审一次、真备案”,继续取消和下放省级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能够取消的全部取消。建立审批监管平台,全面实施并联审批和网上审批。提高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对下放的审批权限原则上同步下放前置条件审批权限,做到纵向同步、横向协调。做好已取消和下放管理层级行政审批事项的落实和衔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实行部门监管责任与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相匹配,实现全过程监管。

  进一步加快清理和规范事业单位、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实质性审批权,推进行业协会、中介机构与行业主管部门脱钩。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加快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妥善解决事业单位公共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合一”占有资源问题。整治“红顶中介”,通过清理服务事项、切断利益关联、规范收费、实行清单管理等方式,破除中介服务垄断。

  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运输等领域价格改革。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

  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体制和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做好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完善市场监管机制,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推动电力体制改革,降低电力价格。区分输配电价和发售电价形成机制,分步实现公益性以外的发售电价由市场形成,推进用电大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落实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加快农村电网改革,理顺农村电网管理体制,到2020年取消县级电网企业代管体制。

  第二节全面开展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

  制定全省统一的公共资源市场化交易目录,纳入目录的公共资源,一律采取市场公开竞争方式进行配置。完善公共资源交易机制,健全交易制度,加快建立省、市级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将公共资源全部纳入平台交易。建立健全公共资源市场化交易监督管理机制,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杜绝谋取私利、利益输送。建立公共资源配置参与主体信用信息共享制度,对获得公共资源、有违规违约行为的市场主体建立“黑名单”。

  第三节创新实施“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坚持通过生产关系变革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改革总目标,全面完成“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任务。创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注重合作社由生产主体向全方位经营主体转变,引导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合作机制,探索抵御市场风险的经营模式。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农村土地征收、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途径和形式,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引导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开展调整和优化农业补贴政策改革试点。创新农村金融保险服务,开发金融产品,增加金融机构,提高融资便利性,降低融资成本;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开发多元化保险产品。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建立农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粮食收储、生态补偿、政策性补贴机制。创新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第四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促进中央企业与地方融合发展。主动与驻省中央企业衔接,积极参与中央企业二、三级子公司改革。重点推动地方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与大庆油田等中央企业,在延伸产业链、技术研发、原料供给、产业配套等方面合作;在改制分离辅业、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新技术溢出方面加强合资合作,设立新企业。

  加快地方国有企业改革。推进现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新组建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设立。完善国有资本管理体制,对经营性国有资产实行集中统一监管。改组组建地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加快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采取引入战略投资者、企业改制上市、员工持股、股权投资基金入股等方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黑森、森工旅游、九三、完达山等竞争类国有控股及国有参股企业上市融资。实施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人员转岗分流、资源优化配置、强化经营管理、剥离办社会职能为重点的龙煤集团改革。以推进资源和社会管理职能与企业经营管理职能分离、完善森林资源管护机制和监管体制为重点,加快森工管理体制改革。以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为主线,推进农垦系统改革。通过兼并重组、破产清算等淘汰“僵尸企业”。继续妥善解决厂办大集体、分离企业办社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历史遗留问题。

  第五节加快非公经济发展

  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地位平等,废除对非公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享受一视同仁的国民待遇。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金融服务、公共事业等领域。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与国有企业建立配套协作机制。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风险机制和补偿基金。拓宽初创企业和小微企业低成本融资渠道,鼓励商业银行创新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新型抵(质)押担保贷款业务,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债券融资和上市(挂牌)融资。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开展企业组织建设、企业管理运营等培训,培育树立制度规则契约意识、法治意识、营销意识和合作意识。

  第六节创新投融资体制

  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投融资模式。对PPP重点领域内的重大项目,优先通过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选择社会资本合作伙伴。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参与市政设施、公共服务等项目建设。建立PPP项目政府注资、财政补贴和价格同步调整的协同机制,使社会资本获得合理回报。筹建省PPP项目融资支持基金,为PPP项目提供融资增信支持。

  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利用黑龙江工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等政府性投资基金,吸引各类金融资本参与设立天使、创业、产业等投资基金。对竞争性领域中市场失灵的特定环节,由直接支持项目改为更多采用股权投资、融资担保、风险补偿等市场化方式。鼓励企业采取上市(挂牌)、发行债券和利用政策性融资担保平台等方式,加大在资本市场融资的力度,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建立科学的政府投资决策机制。

  第二章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提升创新能力,促进技术与产品的商品化,培育创新发展新动力,建设国家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

  第一节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加快培育壮大创新主体。依托我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等研发力量,构建产学研金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实施省级重点新产品开发鼓励计划,通过研发费用补助、科技服务项目补助和间接投入等方式,支持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深化与国家战略有机衔接,建设哈工大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等国家大科学工程项目,支持机器人、现代焊接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发展,争取国家在我省新布局重点实验室。依托哈尔滨、大庆国家级高新区争取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哈尔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重点)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支持企业自建或与科研院所合作建设省级技术创新平台。支持石墨、乳业、马铃薯等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做大做强,在轨道交通、3D打印技术等具有产业和技术优势领域培育发展新的联盟。推动公共科技资源整合共享,实现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和专利基础信息资源对社会开放。

  加快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做好科技创新专项布局,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和群体性技术突破,重点支持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电子信息等领域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产业化前景的重要成果。

  第二节加快科技型企业发展和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继续实施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梳理成果、成立公司、进行孵化、借助资本市场发展、推动企业上市,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完善科技型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建立从实验研究、孵化、中试到生产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推动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和股权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利用创新金融产品融资。到2020年,孵化企业达到6000家以上,新形成2000家以上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培育一批科技型上市公司。

  加快科技成果落地产业化。重点推动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应用型成果、国内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重大科技成果、与国家国防科工局共建院校的科技成果在我省尽快转化,支持企业自主研发或与科研院所联合研发的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推广科技企业新型孵化模式,推动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等高新区建设加速器,完善哈尔滨科技创新城配套功能,鼓励科技园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创建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发展。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到2020年,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150家。

  第三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依托产业基础,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重点在电力装备、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汽车、农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10个重点领域、17个细分行业开展技术创新和突破,提升“黑龙江制造”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积极推进智能制造,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加快实施100个数字化车间、1000条自动化生产线的“100+1000”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促进生产手段向数字化、模拟化、智能化转化,生产方式向柔性化、网络化、个性化转变,生产组织向全球化、服务化、平台化转移。

  第四节促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

  实施“网络强省”战略,推动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丰富信息服务,促进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保障信息安全,繁荣信息经济。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鼓励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创新联盟,加快推进基于互联网的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等各类创新,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培育新兴业态和新增长点。

  实施大数据战略,整合公共数据资源,构建跨部门的政府数据统一共享交换平台,促进信息系统跨部门互联互通与共享。搭建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优先推动民生保障服务领域政府数据集向社会开放。加快实施公共服务大数据工程,推动改进政府管理和公共治理方式。实施工业、现代农业等大数据示范应用工程,鼓励企业创新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汇集、发掘和服务,发展大数据产业。以哈尔滨经开区、大庆高新区等为载体,实施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工程,吸引国内外相关企业布局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和枢纽型数据灾备中心,建设全国重要的云计算数据中心集聚地和云计算应用服务基地。

  第五节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完善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管理机制,扩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自主权,全面落实对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鼓励企事业单位采取科技成果作价入股、股权期权激励、优先购买股份等方式,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推进从事开发应用的科研机构企业化改制,支持公益类科研机构整合重组,做大做强一批行业工程技术研究院。切实用好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国家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参与创新活动。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争取设立知识产权法院。

  支持和引导大众创业。鼓励科研人员创业,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领办创办企业,允许兼职兼薪。引导大学生开办公司创业、合作创业、去有发展潜力和新商业模式的小公司工作创业,允许在校大学生休学创办企业。支持高校在校园内和校园周边建设孵化器和创业园,加快大学生创业见习、创业示范、科技创业实习等基地建设,到2017年省级大学生创业基地达到1000个。推动农民创业,引导农民从事能够增加收入、把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以高于政府最低收购价卖给市场的种植、养殖、销售、加工等多种产业化创业活动。积极营造宽松便捷的准入环境,拓宽创业投资融资渠道,加快创业创新孵化平台建设,完善创业扶持体系。

  第三章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创新实施《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实施方案》,在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基础上,注重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从数量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农业强省。到202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左右。

  第一节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抓住水利、科技、农机、生态四条主线,争取将“两大平原”纳入国家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打造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施土地修复、土壤有机质提升等重大工程,建立耕地保护长效机制。全面推进亿亩生态高产标准农田工程建设,大规模推进生态工程、水利工程、田间配套工程、科技工程、信息工程建设,力争新建生态高产标准农田6000万亩。加快农业机械化,推广先进适用、节能环保农机化技术和新型农机装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到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500亿斤,农机总动力达到6800万千瓦。

  第二节优化农业结构

  按照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的思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优化种植业结构。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创新发展订单农业,突出发展优质高效作物种植,推动粮经饲协调发展。与消费市场和加工企业需求对接,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推动发展高蛋白玉米、高淀粉玉米、鲜食玉米、高蛋白大豆、高油大豆、优质马铃薯和杂粮杂豆等优质农产品。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建设城郊、沿边蔬菜瓜果生产区和夏秋菜南销生产区,鼓励食用菌、中药材、花卉、烤烟、亚麻等生产。扩大苜蓿、青储玉米等饲草料种植。

  加快发展畜牧业。实施“两牛一猪一禽”工程,加快建立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以中西部等地区为重点发展荷斯坦奶牛养殖,以松嫩平原草原地区和山区、半山区为重点发展肉牛养殖,在粮食主产区重点发展生猪养殖,在西部地区适度发展肉(奶)羊养殖,在大中城市周边地区适度发展规模化家禽养殖。到2020年,全省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60%以上。增强动物检验检疫和疫病防控能力,新建市级区域性兽医实验室5个,新建或改扩建县级兽医实验室71个。

  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农业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第三节发展绿色农业

  扩大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建设全国最大、优质安全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健全支持政策,实施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三减”,鼓励使用有机肥和绿肥、生物农药,开展农业化学投入用品零施用示范项目和黑土地保护示范项目,普及推广生态耕作模式。到2020年,全省化肥使用量减少10%、除草剂减少20%、杀虫和杀菌剂比同等病虫害发生年份减少30%。构建以市场检测为主体、第三方委托公证为辅助、政府监管为保证的检测监测体系,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支持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申请绿色农产品认证。严厉打击侵权行为,大力保护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到2020年,全省绿色、有机农产品知名品牌达到240个,认证面积稳定在7400万亩。

  第四节加快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构建以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现代种业,加强提高农作物品质、改良跨积温带品种、改善大米口感等良种开发,支持育种、制种基地建设。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加快建设奶牛、肉牛、生猪、肉(奶)羊、禽良种繁育体系。以粮食烘干仓储设施、粮食收购电子商务平台为重点,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实施“互联网+”农业,加快扩大物联网整体测控、现代大农机精准定位及高效配置、智能化节水等精准生产技术及方式应用面积。探索推广农产品、畜产品全生产过程展示营销、网上专卖营销、种植环境的远距离视频体验式营销等多种互联网营销新模式。

  第四章构建产业新体系

  创新实施《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把产业项目建设作为构建产业新体系的重要手段,创新发展“十大重点产业”,发挥优势、注重工业、多点培育,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国内有总需求增长空间和龙江有竞争优势的重点行业,加快产业层次向中高端迈进,重塑产业竞争发展新优势。

  第一节优化工业结构

  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工业转动力、转方式,促进工业提质增效、升级扩量。以创新为驱动,坚持“改旧上新”,推动小企业提升规模、大企业做大做强。坚持扩大增量带动工业结构调整,通过基础工业产品和上游工业产品延伸、引入要素、存量扩张、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形成新增量。完善省重点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承载产业项目的能力。创新产业项目谋划生成路径,全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构建以高端装备制造、资源精深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要支撑的产业新格局,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左右。

  积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抢抓国内外装备改造升级需求巨大的市场机遇,落实《中国制造2025》,支持重点装备制造企业,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促进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加快建立电力装备制造协作配套体系,提高电力装备先进制造水平。争取国家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两机”科技重大专项支持,发展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等系列产品,建设国家重要的燃气轮机产业基地。依托齐齐哈尔轨道装备公司,建设我国重要的重载快捷铁路货车研发、制造产业基地。加快培育机器人龙头企业和关键配套企业,打造产业集群,形成较为完备的机器人产业体系。加快引进先进源头技术,积极开发高精度关键功能部件,推进我省重型数控机床产品系列化、谱系化。推进汽车整车量产规模化,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实现汽车产业零部件就近配套和集群化发展。加快发展大型高效联合收割机、大马力拖拉机配套农机具等高端农业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制造,构建农机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发挥哈尔滨工程大学在海洋工程装备基础及关键技术领域的成果优势,培育发展海洋装备制造。

  加快发展资源精深加工。依托优势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精深加工比重,建设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

  食品工业和玉米精深加工业。以多种谷物、畜牧产品、乳制品、经济作物为基础,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加快建设中粮集团玉米燃料乙醇等重大玉米精深加工项目,提高粮食精深加工比重。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兼并重组或战略合作,加快技术改造和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壮大飞鹤、北大荒、完达山、大庄园、九三、黑森等领军企业。

  石化、煤化工。深化与中央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合作,争取在大庆和煤城布局石化、煤化工重大项目,延伸发展精细化工。落实与中石油协议,在大庆布局建设石油炼化和重油裂解等重大项目,力争形成3000万吨炼油能力和500万吨重油裂解能力。在双鸭山、鹤岗等地布局建设煤制烯烃等重大煤化工项目,加快推进煤制油项目前期工作。围绕石化煤化源头产品,大力发展高端精细化工产品。

  矿产精深加工。推进地质勘探加快生成新矿权,梳理并盘活现有探矿权和采矿权,推动矿产资源勘探、开采和精深加工一体化,延长精深加工产业链。加快开展1:50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到2020年基础地质调查覆盖率达到50%以上。利用市场化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加快重要矿产资源深度勘查,推动优势资源开发利用。加快石墨、钼等产业链发展,打造高端石墨和钼产业,形成鸡西、鹤岗石墨新材料产业集群和大小兴安岭钼产业集群。加强铜、金、高岭土等矿产资源开发。加快集约、安全、高效现代化煤炭矿井建设,适度开采新的煤炭资源,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关闭淘汰15万吨以下小煤矿300处左右,大中型矿井产能比重提高到70%,煤炭生产能力稳定在1.2亿吨左右。

  林木加工。用好境外林木资源,推动林木加工业规模化、品牌化、集约化、高端化发展。支持龙头企业采取并购重组、股份合作等方式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培育发展境外原料基地和境内精深加工一体化的大型木材企业。依托重点木材进口口岸和运输通道,建设木材加工产业集群,形成规模效应。加快开发高端木材加工和造纸业,加快产品研发和工艺创新,塑造高端品牌形象。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应用,突破工程化、产业化瓶颈,加快发展成长性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抢占经济和科技制高点。

  新材料。重点发展特种金属新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半导体新材料、化工新材料,推进产业规模化、高端化发展。

  生物医药。坚持规模化、特色化发展方向,加强生物技术药物、化学药品与原料药、现代中药研发,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加快创新药、专利药研发和产业化,提升生物医药产能规模和竞争力。支持哈尔滨利民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大庆生物产业园区等重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哈尔滨国家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城市建设,打造医药产业集群。加快国家新药临床试验中心等研发平台建设,构建符合国际规范、开放共享的新药研发系统。

  培育发展卫星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空间探测技术溢出产业。加快国家高分卫星中心和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在我省落地,建设卫星数据基础平台。加强与中电科集团合作,建设国内领先的微机电系统(MEMS)化学传感器产业化基地。推广军民两用卫星激光通信技术,加快建设空间激光通信研发基地。建立地理信息服务与应急保障体系,推进航天遥感、卫星导航与定位和地理信息技术成果综合应用、产业化发展,开展精准农业、现代林业、环境保护、智能交通、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典型应用示范。

  第二节多领域多角度发展服务业

  落实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拓展新领域、发展新模式、推广新业态,扩大供给规模,提高服务质量。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

  生活性服务业。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旅游业。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围绕核心产品,加快发展旅游文化娱乐、驻场演出、特色饮食、特色纪念品等辅助产品组合,提高游客体验参与程度。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艺术元素,推动文化、时尚与旅游融合发展。加强黑龙江旅游整体品牌和旅游产品宣传,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建立线上线下立体营销平台,深化与全国重要目标客源市场的媒体、旅行社合作,提高黑龙江旅游竞争力和影响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通景区公路、自驾营地等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中俄边境旅游和出境游,推动黑河、抚远等口岸游轮码头建设。到2020年,力争全省游客总人数达到1.9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200亿元。

  健康养老服务业。支持社会办医,明确公立医疗机构的数量、规模和布局,为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预留发展空间。鼓励发展多样化健康服务,培育壮大健康体检、康复护理、家庭医生服务等业态,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积极发展健康保险,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

  统筹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办好公办保障性养老机构,做好特困老年人托底养老服务,提高失能护理床位比例。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扩大社会养老床位总量。加快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一批居家养老服务平台,鼓励个人利用家庭资源就近就便开展为老服务。推进“医养结合”,支持闲置医疗资源转型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将养老中的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政策报销范围。加强老年服务管理、医疗保健、护理康复等方面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职业道德和素质。逐步提高养老床位补贴标准,利用行政事业单位非办公类资产,支持养老产业发展。

  商贸服务业。加快中心城市商圈、大型交易市场、农资配送中心等流通体系建设,推动传统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引导有条件的大型零售企业开办网上商城,支持中小零售企业与电子商务平台合作,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支持邮政等企业建立乡镇电商运营中心、村级服务站。建设一批农产品交易市场和专业农副产品交易市场。

  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发展金融组织,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利用资本市场,增强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完善企事业单位、自然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打击恶意逃废金融债务。吸引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推动组建民营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支持总部和主营业务均在我省的企业在境内主板、中小板、战略新兴板、创业板、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上市(挂牌),力争新增上市企业2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00家、省内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800家。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业务模式,运作发行公司债、小微企业区域集优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

  布局建设现代物流基础设施,打造华南城等重点物流园区,构建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现代物流体系。发展多式联运、农产品冷链物流等方式,提升专业化水平。推进邮政、物流(快递)配送站建设,促进快递业发展。加强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推广北斗导航、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实现物流信息全程可追踪。

  推动制造型企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分离分立和专业化、高端化发展,重点发展个性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等服务。推动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鼓励制造企业建设面向行业生产要素配置及供应链管理的综合交易平台,推进供应链协同发展。

  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开展科技服务、研发设计服务,推广大型制造设备、施工设备等融资租赁服务,鼓励发展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税务、勘察设计、工程咨询等专业咨询服务。

  第四篇统筹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军民深度融合,在协调发展中拓展空间。

  第一章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创新实施《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着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壮大新兴产业,促进转型发展。

  第一节加快煤炭城市转型发展

  支持鸡西、双鸭山、七台河和鹤岗四个煤炭城市,实施煤与非煤“双轮驱动”,加快产业结构由以煤为主向特色化、多元化发展转变,促进煤城尽快走出困境。完善煤炭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支持煤炭接续资源较多的城市加快大型煤矿建设,推进煤化工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利用新增的煤化工源头产品和焦化等存量煤化工源头产品延伸发展产业链,开发精细化工产品,支持双鸭山市建成全国重点煤化工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多元非煤替代产业,做强石墨、绿色食品等优势资源加工产业,推进钢铁、矿山机械、医药、木材加工等产业改造升级,扩大旅游、商贸流通、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规模。切实抓好采煤沉陷区棚户区和独立工矿区改造,积极推动煤城职工就业再就业等民生工作。

  第二节推动油城转型发展

  发挥大庆市区位、产业、科技、人才、生态等优势,加快构建支柱多元、支撑转型的新产业体系,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建设现代化新兴城市。加快石化基地建设,推动地方与大庆油田深化合作,实施重大石化项目,加快石化工业向精细化工延伸。培育替代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汽车、铝业和新材料、食品、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汇聚现代服务业新优势,加快发展服务外包、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优质粮食安全牧业和绿色果蔬,做大棚室经济,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第三节促进林区转型发展

  以大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等森林生态功能区建设为核心,加强生态保护,推进林区经济转型,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快人工造林、森林抚育、低质低效林改造和封山育林,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坚持林业经济林中发展、林区工业林外发展,加快发展生态旅游、森林食品、北药、苗木花卉、清洁能源等特色产业,推进矿产资源绿色开发。结合林场撤并整合,加快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促进深山远山职工和居民有序向县(局)址和乡镇(中心林场)搬迁转移。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健全创业增收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国有林区、国有林场改革,增强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

  第二章大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使之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新生动力和重要支撑。到2020年,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以上,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6%以上。

  第一节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围绕县域农林牧渔和矿产资源分布特点,依托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历史文化等要素,坚持产业强县、特色兴县,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找准定位,加快产业项目建设,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突出玉米、水稻、大豆、乳品、肉类、马铃薯、山特产品等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种植、养殖业。围绕包括绿色食品、资源开发等在内的“十大重点产业”,打造特色产业链,构建粮食精深加工、畜禽深加工和绿色、有机特色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服务业,形成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到2020年,争取每个县(市)重点培育发展1-2个立县特色支柱产业。

  第二节培育壮大产业园区

  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打造集聚“十大重点产业”发展的载体。